大清帝国竟然靠英国疫苗维持四亿人口
疫苗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而疫苗的效果到底如何,则是对研制与制造方的巨大考验。今天,人们还在谈及疫苗的国产或进口。殊不知早在二百多年前,大清朝就发生过一次疫苗大升级事件。
中世纪的版画 描绘了天花患者的恐怖遭遇
天花病毒从东汉开始一直困扰着东亚各地。每一次大规模的天花爆发,都要夺取千百万人的生命。古代的学者也一直在尝试着克服这个难缠的疾病。但因为没有科学体系和逻辑思维,传统的中医只能根据经验去治疗和预防,很难发明出真正有效的预防技术。一直到16世纪,才通过长期摸索,开发出有一定效果的人痘接种技术。
早期的人痘接种 其实就是让小孩穿上接触过患者的衣服
所谓人痘接种,就是通过故意感染病毒,让未受传染者产生抗体。最早的方法是让未感染者穿上感染者穿过的衣服,效果可想而知。后期发展,开始选取病人的结痂,痘研磨成粉后吹入接种者的鼻腔。
从鼻腔吹入的办法 依然非常低效
这种手法只能在最低程度上可以效遏制病毒,但代价却十分巨大。首先,鼻腔粘膜对病毒的吸收非常有限,每个人对病毒的反应都不一样。有些体质较为敏感的人,甚至会因轻度感染而得病死去。清代文人彭翊就总结过,江南地区的接种者,死亡率约为1%。
如此高的死亡率,自然导致一些人家宁可冒着得病风险,也不愿意让自家孩子接种。
古人的众多办法 对天花的无能为力
但就是这种异常简陋的古代疫苗,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享用到的。例如杭州城在道光和咸丰年间爆发了天花,死去的儿童不计其数。后来有人推算,种植人痘的幼儿还不到当地总数的一半,还多以富贵人家为主。江南地区已经是人痘最为普及的地方,其他省份的什么情况也就可想而知。
琴纳的首次牛痘实验就在一个8岁男孩身上进行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英国,一名叫做琴纳的医生正在改良预防天花的疫苗。他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挤奶女工的得病率低得惊人。通过进一步研究,琴纳猜测是牛会得一种类似天花的“牛痘”,但没有出现天花的致死率。由于挤奶女工长期和牛接触,不知不觉中就感染了这种病毒。女工依靠个人的抵抗力痊愈后,就再也不会得病。
欣喜若狂的琴纳,在1796年5月14日给一名八岁男孩种植了牛痘,并取得了成功。之后数年,欧洲各国相继为自己的国民种植牛痘。以瑞典为例,1816年强制全体国民接种牛痘。短短六年时间内,因天花死亡人数就从12000人降低到11人。
牛痘接种技术 在欧洲迅速传播
1803年6月,时任英国东印度公司总督的庞贝写信给驻华商团,希望将牛痘技术推广到大清,并输送了一批疫苗。可惜,因为运输问题,这批疫苗还没送到中国便失效了。英国人也没有放弃向中国输入牛痘的意愿。东印度公司医生亚历山大.皮尔逊在银行家多林文的支持下,终于成功地向大清输入了牛痘疫苗。
之后亚历山大还出版《新订种痘奇法详悉》,将英国的接种方法、原理、反应等等打包送给大清朝。这本书由托马斯.斯当东翻译成汉语,并以广东为起始点迅速向内地推广。
近代欧洲医学的皮下注射技术 让疫苗的成功有了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托马斯.斯当东就是当年跟随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儿童。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大清朝居民都是标题党,所以中文版的《新订种痘奇法详悉》,将标题改为了《英吉利国新出种痘奇书》。
此书在大清面世后,迅速得到华人商会和部分开明官员的赞许。牛痘也得以快速取代人痘成为接种的主流技术。无数的儿童因此得救,大英帝国就这样帮大清实现四亿人口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