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天灭亡波兰,希特勒是怎么做到的

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

二战前期的德国,将他们新开发的战术“闪击战”成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于已经在一战中熟悉了粘滞、呆板的堑壕战的欧洲人来说,这种新的战术让人眼花缭乱,很多国家甚至还没有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就已经灭国了。

法国的灭亡速度,连希特勒都眼花缭乱了

当然,任何新鲜事物的诞生,都需要一个进步成长的过程。闪击战第一次亮相,就是拿可怜的波兰练的手。而庞大波兰的亡国速度之快,远超当时所有人的想象。希特勒和他的军队,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软弱可欺大波波

在二战前夕的欧洲,人们似乎已经意识到了一场战争不可避免。

尽管从一战废墟中爬出来的纳粹政府一直在宣称自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但与此同时,希特勒本人却在各种场合宣传他的“生存空间”理论,认为德意志民族需要足够大的生存空间才能有安全感。英法等国当然也知道,一战的结果对德国的削弱太大,最终必然激起德国人的逆反心理。

比如搞一场“热爱和平”的奥运会

德国人迈开向外征服的脚步,只是个时间问题,关键是该往哪里去。

为了避免重蹈一战时的覆辙,英法联军在法德边境上修筑了一道号称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期待用这道人工防御体系将德国拒之门外。

这坚不可摧的样子

简直跟活的一样

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虽然军事孱弱,但它们沿着海洋一字排开,率先发动对他们的攻击不仅会招致英法的报复,更重要的是它们将会得到英国人从海上的支援。而德国海军在一战之后已经丧失制海能力了。

法国的马奇诺防线还有另一套意思

由于马奇诺防线保护不到比利时

相当于迫使德国进攻比利时

进而迫使英国必须与法国结盟

南方的瑞士也不是一个好选择。一则瑞士山地贫瘠,没有征服的价值;二则瑞士永久中立,率先发动对瑞攻击在道义上对德国不利。再说瑞士有庞大的德语人口,假以时日依靠文化同化也能成为德国的囊中之物。

问题是即使德国费劲拿下瑞士

难道是为了入侵意大利么?

东南方向上的奥地利已经被合并,同一个方向上的捷克斯洛伐克,也早就通过《慕尼黑协定》变成了事实上的傀儡国。这些新地盘还需要一些时间消化。而且再往东南方向,会进入荒芜的匈牙利草原或者复杂的南斯拉夫山地,都是嚼而无味的骨头。

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机场与希特勒签署的和平协定

北方的丹麦已经不复往日雄风,但其海军还是有一定的威慑力。再加上丹麦是一个典型的群岛国家,主要经济区被最难跨越的海面所分割,并不是纳粹陆军练手的最佳场合。

从陆军演练闪电战术,并且快速获得新领地以威慑对手的角度来看,合适的主攻方向就只有东侧的波兰。

德国仔细观察了一下周边

希特勒本人也确实把波兰看作了一个可以欺负的软柿子,他这一看法的现实依据有三:

第一,波兰几乎没有海军,对北方的波罗的海缺乏控制力,只要英国不加入搅局,剩余的德国海军掌握这里的制海权还是可以做到的

第二,波兰军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及德军,主场作战的波军甚至只动员了40多个师,和入侵的德国规模相当,而且远远还没有达到摩托化的水平

第三,波兰西部和东北部是东普鲁士故地,说德语的人比说波兰语的人更多。

纳粹高层一致通过

波波,就决定是你啦

再加上合并了奥地利和苏台德区的德国已经在陆地上对波兰形成半包围,苏联又与德国眉来眼去,波兰只有发抖的份儿了。

斯大林已经时刻准备着了

而当德国人把军队集结在奥德河畔遥望波兰的时候,他们发现情况比想象中更乐观。

简单粗暴大波波

观察波兰的内部结构,会发现这是一个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地理元素的国家。唯一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可能只有波兰的母亲河维斯瓦河。

下图范围为现代波兰

与二战时波兰尚有不同

苏联在战后割走了波兰的一大块

然后从东德割来一大块补偿给波兰

这条河发源于波兰南部山区,蜿蜒曲折地覆盖了波兰2/3的国土面积,最终在格但斯克入海。和直来直去的波兰人不同,这条母亲和的走位非常妖娆,在上中下游都有令人闪腰的变向,其中最重要的拐点,是在比得哥煦附近打了个90°的弯,从东南-西北向变成了西南-东北向。

也就是说,在面向德国人的一侧,这里有一个内收的角度,如果单从军事角度来看的话,聪明的指挥官一定会选在河流这一段的东岸布置兵力,牵制来犯之敌。

然而波兰人没有选择这么做。后世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以波军高层腐败昏庸无能、对新战法愚昧无知这样的原因来解释。然而只要稍有常识就会意识到,波兰军队高层即使是走后门上的位,也绝对不至于连自己国家最基本的防御优势地形都搞不清楚。哪怕他们的思维停留在一战时代,也一定会选择合适的河流作为防御重点,减轻构筑人工工事的劳动量。

迫使波军放弃维斯瓦河东岸的防线,反而作死一般向西挺进到大平原上的原因,是波兰的经济布局。

今天波兰内部的陆地交通线由两个主要的元素构成:第一条是起始于德国奥德河畔法兰克福,经过波兹南、罗兹、华沙直通白俄罗斯布雷斯特的E30公路;第二条是从北方港口格但斯克向南经过罗兹和西里西亚通向捷克的E75公路。波兰的重要铁路线,也基本和这两条路重合。

E30和E75公路

这两条公路在波兰国境线内,形成了一个“田”字,把波兰大致分成了四块。如此粗暴的格局不免让人想起了西安地铁。这确实是大平原地区经常会出现的规划情况,在波兰也不例外。当然二战前期的波兰国土面积比今天的波兰向东大出去一些,但总体的城市格局没有什么变化。

西安地铁

这个“田”字的右上角一块,和维斯瓦河防线能够保护的区域大致重合。然而很可惜,在这个“田”字里,波兰最重要的工业区主要位于下面两块,全都在维斯瓦河的西线。

这些工业区里最重要的要数塔尔努夫、克罗斯诺、克拉科夫等城市。这里不仅有波兰最重要的石油精炼厂,还有大量兵工厂和发动机厂,是支持波兰军队摩托化的主要工业区。相反地,如果德国人得到了这个区域,就能在不依靠本土补给的情况下就地为机械化部队续航,一脚油门直抵华沙。

为了保住这个尴尬的工业区,波兰军就这样在极端不利的大平原战场上拉开了防线。

要动手了

群龙无首大波波

尽管布防于维斯瓦河西侧是波兰高层的无奈之举,但说他们在战争中完全没有失误是不客观的。波兰之所以很快就被纳粹铁蹄踏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错误估计了德国会采用的战术。

该图仅用作参考与感受

当时波军对战争形态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一战,甚至一战之前:双方用轻骑兵侦察对方的防线和火力,步兵一字展开,逐渐和对方交火,凭借线性工事和壕沟与对方展开拉锯战。而后方的总指挥则能在这种慢速战场上从容调度,不断从本土动员新的兵力加入前线战斗。

骑兵大军坐等希特勒入侵

波军170多万人,就这么被一字排开,安排在了漫长的国境线上。人数虽不少,但每一段防线都非常单薄,几乎经不住什么冲击。

而德国以坦克部队为核心的闪电战,就是这种传统线性防守的天敌。在后来成熟的战术中,坦克会在数公里的正面打开一个缺口,待拖后10公里的步兵赶上守住这个缺口,装甲部队就可以加速穿过这个缺口,在敌军后方当一根疯狂的搅屎棍。

可以研究一番的

如果侦察得力,穿透战线的装甲部队也可以直捣黄龙,先把对方的指挥部拿下,使战线上的步兵群龙无首。日臻成熟的空军正好可以完成这个侦察任务,而且本身就可以越过防线打击对方指挥部。如此一来,漫长战线上边缘的守军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已经变成无头苍蝇了。

大批的成了俘虏

而在波兰战场上,德军甚至都没有把闪击战全部的精髓打出来。波军完全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薄弱的阵线上很容易就被冲出一个缺口,德军装甲部队都不用等步兵上来配合,就可以深入后方擒王。

对波兰来说已经是很高技术的碾压了

于是战争才开始两天,波军西线已经没有了指挥系统。残存的波军在没有上级指示的情况下只能就地与德国人打起了游击战。虽然波兰人凭借不屈的血性打出了一些战果,但对大势没有造成什么影响。

黑压压一大片

拿下了维斯瓦河西侧重要工业区的德军继续推进,比茫然的波兰军更像是在主场作战。16天后,维斯瓦河以西就全部陷落。这时候虎视已久的苏联人也加入了进来,参与瓜分波兰的行动。腹背受敌的波兰再次遭遇300年前祖先的命运,被德俄撕裂了。

西波兰归德国

东波兰归苏联

波兰残存的据点只剩下了首都华沙,而中央政府早就已经失去了对大部分国土的控制,继续抵抗下去毫无意义。他们最终也只能缴械投降。而此时,波军其实还有为数众多的有生力量。仅华沙守军就有12万,还有散落在全国各地的1200门火炮、800架飞机和45万名士兵。他们全都是因为失去了上级的联络而直接被俘获的。

而德军仅仅阵亡了一万多人。

德军进入华沙

征服波兰的战役仅仅持续了一个月,在漫长的二战历史上显得不那么重要。但这一场速战速决的战役以波兰的生命为代价,给所有国家上了一课:合理布置自己重要经济区和适应新时代的作战方式对保家卫国非常重要。

希特勒则借此证明了他对装甲部队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利用战车的速度优势击穿薄弱的防线,攻击敌军后方的指挥中枢,就能够以最小的牺牲让敌军丧失抵抗能力,逐步实现他的帝国梦想。

渣渣!

二战,和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