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只此一人:明代抗倭第一名臣胡宗宪权势有多大

作者:徐春伟    本文为网易历史频道独家稿件

近年来,随着《大明王朝1566》《抗倭英雄戚继光》的热播,明朝抗倭名臣胡宗宪也逐渐走入大众的眼帘中。他为了抗倭大业,违心依附于严党,因此导致他声名不佳;甚至他麾下的俞大猷、戚继光声名皆在其上。其实,胡宗宪在总督东南数省的岁月中,作为最高地方长官,为肃清东南倭患做出了首要贡献。历史上人们把胡宗宪的功劳与于谦相提并论:“不是于胡双少保,大明终作小朝庭。”那么,作为封疆大吏浙直总督,胡宗宪负责哪几省的军政事务呢?或者说,他的管辖地域有多大?

余姚人为纪念胡宗宪知姚及抗倭功绩,于胜归山凿其冕官坐像
余姚人为纪念胡宗宪知姚及抗倭功绩,于胜归山凿其冕官坐像

总督本是无品级的临时性官职

明清两代对统辖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的长官称为“总督”,雅称为“督宪”或“制台”等。与掌握一省行政的巡抚不同,总督往往兼管数省的军政。两者都不是明朝一开始就有的官职。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将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诸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就层级而言,承宣布政使司和元朝的行中书省相当。元朝的行省设丞相,为一省最高军政长官。朱元璋本身就当过元朝行省的丞相,深知行省首长的权力。于是,为了防止地方官权力过大,他将行省丞相的权力拆分到三个平行机构,分别为掌军事的都指挥使司(正二品)、掌民政的布政使司(从二品)和掌刑狱的按察使司(正三品)。但是,三权不统摄极不利于应付地方上出现的重大突发事件。宣德以来,各类矛盾不断尖锐化,各种突发事件愈演愈烈,特别是国防问题的产生,因此中央派遣官员协调地方三司、统一事权就势在必行,这就出现了巡抚和总督。

明代全图
明代全图

明朝的总督和巡抚,是明廷为更好地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协调地方事务而由中央都察院派驻地方的高级官员。最早的总督应该是正统年间的王骥,《明会要》记载:“正统六年正月,征丽川,以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

清末的浙江巡抚衙门
清末的浙江巡抚衙门

总督的地位要比巡抚高,一个总督一般要节制一个以上的巡抚。《明史·职官志》都察院条载:“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及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员。”明朝巡抚的正式官名一般为“都察院X都御史巡抚XX地方”,总督的正式官名一般为“兵部侍郎/尚书兼都察院X都御史总督X X地方军务”。如《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五月命南京兵部尚书张经“不妨原务,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南直隶、浙江、山东、两广、福建等处”。“总督南直隶、浙江、山东、两广、福建等处”是其差职,本身并无品级,表明身份官阶的“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才是正式职务,也是他领取俸禄的地方。因此,明朝的总督、巡抚一方面名义上始终是以中央都察院(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兵部(尚书、侍郎)堂官身份派遣到地方的“临时性官职”;另一方面越来越具有浓厚的总揽地方大权的正式长官色彩。

万历十年全国巡抚辖区简图
万历十年全国巡抚辖区简图

明朝的总督因为不是定制,总督出现后,又有定设总督和暂设总督之分。如宣大总督、两广总督、三边总督为定设总督;湖广贵州四川总督、湖广总制、江西总制、两畿山东河南提督、浙直总督等为暂设总督。有明一代,浙直总督是暂设总督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职位,因为和抗倭密切相关。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定设总督辖区图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定设总督辖区图

因备倭而设的浙直总督

明朝中叶,朝廷腐败,海防松弛,东南沿海倭患更加严重。浙江是明朝主要的财源地,浙江的宁波又是日本唯一入贡通商的港口,成为倭患最严重的地区。于是,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因备倭而设浙直总督,首任总督即上文提到的张经。

明代倭寇侵扰区域
明代倭寇侵扰区域

浙直总督的辖区除了《明世宗实录》提到的南直隶、浙江、山东、两广(广东、广西)、福建六省说外,它的辖区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时人王圻(1530年—1615)的 《续文献通考》记载:“(嘉靖)三十三年,倭夷人犯杭州,命尚书提督浙江、福建、南直军务。”此为三省说。王圻是辖区内的松江府上海县人,应该具有可信度。总督府在张经时期一度驻嘉兴,后驻杭州。

三省说与六省说其实都对。南直隶、浙江、福建为倭寇首要攻扰之地,因此成为该总督重点统辖之地;其余山东、广东、广西3省为该总督兼辖地,方便兵马调配。如《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三年五月十八日载为援助张经备倭:“遣御史及本部司官各一员,赍太仓锒六万两往山东调发,奏留民兵一枝及青州等处水陆枪手六千人。”又如《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四年四月四日载:“广西田州土官妇瓦氏引土狼兵应调至苏州。总督张经以分配总兵俞大猷等杀贼。”此时,广东还有两广总督一职,主管者应是当地总督;在地位上,两广总督显然在浙直总督之下。“不妨原务”“不解部务”也可印证总督都是临时官职,临时官职出现两个总督管理两广的现象,也是正常的。另外,明朝的山东布政司辖地包括今辽宁大部分地区,可以说浙直总督辖区是非常之大了。

嘉靖三十三年张经(1554年)任浙直总督时的辖区
嘉靖三十三年张经(1554年)任浙直总督时的辖区

浙直总督为何要兼管山东、广东、广西,其实在《明世宗实录》嘉靖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四日条也已经有伏笔告知,“廵按御史杨几泽言,浙江宁绍台温皆枕山濒海,连延福建福兴泉漳诸郡,时有倭患,沿海虽设卫所城池控制要害及廵海副使,备倭都司督兵捍御。但海寇出没无常,两省官僚不相统摄,制御之法终难画一……廵视重臣亟宜复设,然须辖福建浙江兼制广东潮州,专驻漳州,南可防御广东,北可控制浙江。”当时因为沿海省份不统一管辖,倭患难以根治,杨几泽建议设一管辖浙江至广东的巡视重臣。不过,嘉靖帝只设了浙江巡抚,兼管福建沿海,“上(嘉靖帝)曰浙江天下首省,又当倭夷入贡之路,如议设廵抚兼辖福建福兴建宁漳泉等处提督军务着为例。”

此外,同督抚一样,明朝的总兵官也属临时差遣﹐无品级﹐无定员﹐多由公﹑侯﹑伯﹑都督等高级官员充任。随着总督成为一省最高文官的同时,嘉靖以来,总兵官逐渐成为一省最高武官。《明史·职官志五》记载: “镇守浙江总兵官一人,嘉靖三十四年设,总理浙江海防。三十五年,改镇守浙直。”从“总理”到“镇守”是一关键变化,可以看出明朝以文制武的政策,“总理”大权只能由地方最高文官浙直总督掌握。事实上,“总理浙直海防”的总兵就只有首任刘远一人,他的下任俞大猷职权只是“镇守浙直海防”。文武官员权力也和品级无关,嘉靖三十六年,浙直总兵俞大猷官阶升任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从一品);而他顶头上司浙直总督胡宗宪官阶只是兵部左侍郎(正三品)。

嘉靖大倭患时期的浙直总兵名录
嘉靖大倭患时期的浙直总兵名录

古今只此一人的七省总督

嘉靖三十三年,胡宗宪任浙江巡按御史(正七品),严嵩干儿子、严党头号骨干赵文华以工部侍郎(正三品)的身份到老家浙江“祭告海神(实为观光旅游),因察贼情”。当时浙直总督张经是正二品,并不买他的帐,“自位文华上,心轻之”。浙江巡抚李天宠(官阶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四品)也不愿买赵文华的帐,两人忙于抗倭大业,就盼他早点滚蛋。浙江的官吏也对赵文华嗤之以鼻。但是,得罪当朝红人赵儿子的后果,是张经、李天宠两位很快被设计陷害。此时的胡宗宪却看到了机会,他对赵文华礼遇有加,获得其信任。赵文华决定告张经、李天宠黑状,并许愿胡宗宪计划成功后,提拔他为浙江巡抚。

王庆祥在《大明王朝1566》塑造了经典的胡宗宪形象
王庆祥在《大明王朝1566》塑造了经典的胡宗宪形象

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张经等待良久的机会终于到来,他当即调集手下大军水陆并进,在王江泾大破倭寇,斩杀敌一千九百余人,史称“王江泾大捷”。《荡寇风云》里,俞大猷后的浙直总兵卢镗曾说过“打胜仗都可能掉脑袋”,这句话应在张经身上了。赵文华指使胡宗宪疏劾张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后张经、李天宠被害,胡宗宪则连升三级,成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如果在清朝,正七品的胡宗宪怎么也不可能一下子飞窜到从二品的巡抚(领兵部侍郎衔则为正二品);正因为明朝的巡抚是临时职务,官阶一般是都察院X都御史,才可能一下子升迁得如此之快。右佥都御史虽然只是正四品,品级在地方三司之下,因为是中央派来,故权力在他们之上。虽然赵文华很赏识胡宗宪,但胡在心里却不认可这个赵儿子,只因胡心中有着报国救民的责任,不得为之。不过,这也成了胡宗宪一生最大的污点。

张经被免职之后,赵文华还想让刚当巡抚的胡宗宪顶替总督的位置。嘉靖帝还是中意让南京户部右侍郎杨宜当浙江总督。杨宜当上浙江总督后,赵文华又发挥栽赃运作特长,把杨宜也搞了下去。《国榷》嘉靖三十五年二月十日记:“进胡宗宪兵部左侍郎(正三品)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浙、直、福建军务。”这时,距离胡宗宪任职浙江巡抚的日子仅仅只有8个月。

《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五年五月甲子条又载:“命太子太保、工部尚书赵文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浙、直军务。”这是什么意思呢?胡宗宪的后台赵文华也是浙直总督,这浙直总督并无定员。《明史纪事本末》 解释了具体的原因,“(嘉靖三十五年)五月,御史邵惟忠上言:倭薄通州,围未解。余众自狼山转掠濒江诸郡县,而瓜、仪为留都门户,镇、常乃漕运咽喉,不可视为缓图。宜大集兵,敕诸臣戮力靖乱……敕才望大臣一人总督,以为犄角,保障留都。帝然之……命文华以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浙、福、直军务。”赵文华职责在于拱卫故都南京,其余地区主要归胡宗宪管辖,两个浙直总督还是存在分工。

《明世宗实录》嘉靖四十年七月十一日记:“命浙直总督尚书胡宗宪兼节制江西,发兵应援。”胡总督辖区又扩大了。那么,他是否还像张经一样,管辖两广和山东等地呢?《明史·胡宗宪传》记嘉靖四十一年时,“两广平巨盗张琏,亦论宗宪功”。胡宗宪虽然不是跟赵儿子一样,是严党骨干,但毕竟在严党挂上号的。于是,另一派的老大,已经踢开严嵩升任内阁首辅的徐阶愤愤不平地质问:“两广平贼,浙何与焉?”这说明,此时的浙直总督仍在兼管两广、山东等地。

嘉靖四十年(1561年)胡宗宪任浙直总督时的辖区
嘉靖四十年(1561年)胡宗宪任浙直总督时的辖区

胡宗宪有了赵文华的背景,加上自己战功卓著,顺理成章地当上了东南七省军事总督,承担抗倭的历史重任。清末名将胡林翼评价他说:“保身即以保国,能以胡某笼罩赵文华,亦兵家之长算。”抗倭名将卢镗、戚继光若非胡宗宪栽培或保护,皆恐损失在内斗之中。赵文华倒台后,胡宗宪担心卢镗、戚继光、徐渭等人也要跟着走人,靠献白鹿取得了嘉靖帝的信任。后来也果然如他所料,他下狱后,卢镗被视为同党遭下狱。嘉靖四十四年,朝廷获取严世蕃给胡宗宪的亲笔书信,信中附有自拟圣旨一道,于是再度被捕入狱。在他任浙直总督期间,抗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胡宗宪不惜牺牲尊严,投靠严党,只为实现志向,拯救万民,平息倭乱。他自觉此次辩诬无望,乃吟“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诗,引刃自尽。

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要图
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要图

胡宗宪因巴结权贵而施展一身才华,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抱负,但又因权贵倒台而牵连,令人唏嘘。他的死,延续了嘉靖大倭患期间浙直督抚大多无善终的传统。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胡宗宪免职以后,此时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浙直总督一职也即遭废除。四十五年,嘉靖帝为镇压浙江、江西矿工起事而一度复置浙直总督,辖浙江、南直隶、江西之地;但随着内外乱平息,此职在隆庆元年(1567年)终被彻底废除。

嘉靖年间浙江(浙直)督抚名录
嘉靖年间浙江(浙直)督抚名录

参考文献:

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