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严嵩背后的智囊严世蕃,究竟有多厉害?史载:万古奸雄之魁
文:仲木笔谈
说道历史上的大奸臣,让人熟知的有东汉的梁冀、唐朝的李林甫、南宋的秦桧、清朝的和珅等。明朝的第一大奸臣当属严嵩、严世蕃父子了,父子二人同上奸臣传,也算是一桩“盛事”了。
今天不讲严嵩,只讲严世蕃。严世蕃可称是“严党”的智囊。“严党”所做的恶事,基本都是严世蕃在背后出谋划策。其父严嵩所背负的骂名,严世蕃要负大部分责任。
严世蕃其人
据《明史》记载,严世蕃其人,相貌丑陋,体胖脖子粗,形似赖蛤蟆,还是个独眼龙。
而且严世蕃此人,非科甲出身,只能算的上个读书人。嘉靖十年四月,以严嵩为礼部左侍郎考满三年,荫十九岁的严世蕃为国子监监生。四年后依靠严嵩的权势外放为官,先后历任都督府都事、经历,顺天府治中。嘉靖二十二年迁尚宝司少卿。后迁光禄寺少卿,工部侍郎。最高也曾被嘉靖帝加工部尚书衔。
可以看出严世藩不是科甲出身,是靠父亲荫职才进入官场。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他不学无术。历史上大奸大恶之人,往往有其独到之处,如和珅,精通满、汉、蒙、藏等语言。
严世蕃也是,此人博学多才,熟读经史典籍,国学典故信手拈来,而且通晓地方实务。连当朝大学士,怕是也无法与其项背。明史称:“颇通国典,晓畅时条。”
严世蕃曾经自负道:“尝谓天下才,惟己与陆炳、杨博为三。”意思是,天下大才子,不过三人,我、陆炳、杨博而已。
陆炳,嘉靖帝在安陆为藩王时的发小,深得皇帝宠信,执掌锦衣卫。是明代历史上唯一身兼三公、三孤(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的人物,死后还被追封为伯爵。如果说严嵩父子在嘉靖朝还有忌惮的人物,陆炳绝对是其中一个。
杨博,也是深受嘉靖帝宠信。镇守蓟辽等地数十年,是明代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出将入相的人物。
严世蕃敢于这两人相提并论,想来是相当的自负。当然同时期还有高拱、张居正等日后的宰辅,可惜当时还是裕王府(明穆宗)的跟班,官职不算太高,还入不得严世蕃的眼。
虽然严世蕃没有“学历”,但是活学活用,并非死读书之人。所有的才学都用在作恶上了,可谓是罄竹难书。嘉靖二十七杀曾铣、夏言,三十四年杀杨继盛,三十六年杀沈炼,三十七年杀王妤(王世贞之父)。这些官员要么是国之栋梁,要么是铁骨铮铮的谏臣。还有其他被严氏父子谪戍、下狱、革职的官员则更多了。
在明人周元暐《泾林续记》这部史料笔记中,更是称呼严世蕃为“真万古奸雄之魁也哉”。这个相貌丑陋的严世蕃究竟有什么才能,能够把大明帝国玩弄鼓掌之上!
笔者根据一些正史,明人笔记总结出严世蕃其人“四项特长”。
①擅长写青词
众所周知,嘉靖帝是相当崇信道教的,这也是当年在安陆为藩王时受其父母影响。即位后,这份爱好被带到了宫中,且越演越烈,甚至被人称为“道士皇帝”。
信道,免不了就要打坐、斋蘸做法。斋蘸法事通俗来讲,就是作法者上奏天庭,祈祷神明降福罢了。上奏的“奏章”是写给神仙看的,必须言辞优美、且具有玄意。因为祈祷词写在青藤纸上,后来就叫做青词了。后面甚至衍生为一种文学体裁,难度极大,远在八股之上。
到了嘉靖时,青词算是达到了巅峰。为了取悦嘉靖帝的爱好,许多人投机倒把苦练青词。自嘉靖十七年后,14位内阁大学士,有9个通过写青词入阁的,被朝野称为“青词宰相”。像夏言、徐阶、李春芳、严讷、袁炜都是青词好手。
自嘉靖中年,帝专事焚修,词臣率供奉青词。工者立超擢,卒至入阁。时谓李春芳、严讷、郭朴词条及炜为‘青词宰相’”。——《明史.宰辅年表》
严嵩当然也是其中之一,但是严嵩的青词大多靠严世蕃代笔的。严世蕃写青词,从来不用深思熟虑,往往是“笔到词成”,一气呵成,可见其才高八斗。尤其严嵩年老后,体力不支,脑子也不灵光,写青词这种难度系数高的事情已经无法胜任了。明史称:“(严嵩)所进青词,又多假手他人,不能工。”
②深谙帝王心思
这也是严世蕃的另一个长处,严嵩之所以这么多年屹立不倒,就是因为严世蕃能揣度皇帝的心思,严嵩就以此迎合上意。当然,后来这个本事让徐阶也学会了,并且死在徐阶的手上。
这嘉靖皇帝,也算是博学多才,喜好读书,通晓经史。再加上修道之人,往往都是神神叨叨,故弄玄虚。常年窝在深宫之内,指令下达内阁,往往都是几个字的便签,让大臣们揣测。
最出名的当属嘉靖三十四年的一起事件。当时倭寇入侵,东南数省大乱。浙直总督周琉抗倭不不利,嘉靖帝有意换掉周琉。询问严嵩的意见,给了严嵩一个兵部六字的条子“宪似速,宜如何?”
严嵩的理解是,宪是指胡宗宪。大意是:胡宗宪又要升浙直总督,是不是升迁太快了,你们在商议一下?当时胡宗宪刚刚担任浙江巡抚不久,确实够快的。严嵩的想法是,有门,胡宗宪是自己人,加把劲推上去,以后又是一大助力。
严世蕃看到条子后,反而视角独特。告诉严嵩,关键不在“宪”,而在“宜”。这个“宜”是指,右佥都御史、苏松巡抚杨宜。严世蕃这么一解释就明朗了,胡宗宪升迁太快了,杨宜担任浙直总督怎么样?果然,严嵩上疏推荐杨宜,嘉靖帝大为高兴。
还有一回,在内阁的严嵩、徐阶等人收到嘉靖皇帝的字条,上面只有短短两个字“子胖”。这更让这帮大学士们摸不着头脑,想遍经史典籍也想不出这“子胖”二字有什么典故。
严嵩立马派人把纸条传出宫外,去询问严世蕃。严世蕃果然有两把刷子,片刻思考就想出了其中的含义。“子”是指孔子的论语,“胖”是指半个月,十五天,暗指《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十五章。
子乃孔圣人即《论语》也,胖乃半月十五天也,即《论语》十五章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论语》原文是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嘉靖帝是要大家贫穷依然不忘乐道,即便富有了也不要忘记好礼!
啧啧,可以看出严世蕃其人,果真大才,机敏如斯,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严世蕃也正是靠一手揣测皇帝的心思,卖官鬻爵,打压政敌,无往而不利也。
盖蕃善揣圣心喜怒,阳施阴设,罔弗中窾;凡得贿而欲升擢者,则覆本类置于上所喜中。修隙而挤诸贬逐者,其本置于上所恶中。甚而诛戮忠良,亦用此术激怒圣上,无幸脱者。——《泾林续记》
③通国典,晓实务
所谓的“国典”,是指明朝各大典章制度、律法条文,严世蕃就精通于此项。《泾林续记》记载:明朝各部门官员关于朝廷典章制度、律法等问题,去问严嵩,严嵩不能回答的,就试着问严世蕃,结果严世蕃处理的完全符合朝廷制度、律法,中外官员大为叹服。
尔且于我朝令甲典故,尤极熟谙。凡各部院有疑难事请教于嵩,嵩弗能臆断,试以问蕃,即援昔证今,合于律例,凡所处分,人皆帖服。——《泾林续记》
严世蕃还通晓朝廷政务,明史称:“世蕃熟谙中外官饶瘠险易,责贿多寡,毫发不能匿。”严世蕃知道全国各地哪些地方的富庶,哪些地方贫瘠。但是严世蕃把这项绝技用来贪污受贿了。这些官员能贪多少钱,严世蕃心理有数。待这些官员回京述职,按地方贫富一个个敲竹杠。
在工部主管建筑工程的时候,他随便瞄一眼工程项目,就知道该项目要耗费多少银钱。有一回修理河道,河道官员贪污了五万两,但是只给严世蕃孝敬了三万两。严世蕃要此人交出剩余的赃款,这哥们死不认账,严世蕃说道:这项工程,你最少还能贪污一万多两。(定不下万余!汝曹短智,是欺我邪?)
无论是通晓国典,还是处理政务严世蕃绝对是一把好手。若用在正道,绝对可以成为一代名臣,彪炳史册。
④足智多谋,功于心计
作为一个奸臣,没有谋略恐怕是不行的,怕是还没出头就被政敌们给虐成渣了。尤其是严嵩、严世蕃父子,手握权柄二三十年。严世蕃就精于谋略,心计颇深。最出名的案例当属“夏言之死”一案。
说起来夏言还是严嵩的恩人,对严嵩有提拔之恩,而且两人都是江西人,是老乡来着。嘉靖十五年,夏言以礼部尚书入阁,特意推荐严嵩担任礼部尚书。
夏言这人,才干非凡,但是嫉恶如仇,颇为刚愎自用,不听皇帝使唤,经常跟皇帝作对。嘉靖皇帝对他是又爱又恨,夏言入阁曾是三进三出。严嵩这个无耻小人抓住夏言跟嘉靖帝矛盾,多次暗中使坏。
嘉靖二十一年,夏言第二次去朝,严嵩主理内阁。严嵩也是看不清形势,以为夏言一走就能无法无天。内阁学士一个个被找理由给赶走,以至于当时内阁就严嵩一个“独相”。嘉靖帝感觉到严嵩的跋扈,又在嘉靖二十四年把夏言复职,制衡严嵩。
夏言一回朝,严嵩就痿了。鉴于严嵩之前捅刀子的行为,夏言一人独断内阁政务,许多“严党”份子都被夏言罢黜了。严嵩是敢怒不敢言。而且在不久后,夏言查到严世蕃在工部的贪污证据。嘉靖帝对严嵩宠爱,但是对严世蕃并没有什么好感,假如上奏皇帝,必死无疑。
严嵩怕了,惊恐的的不知所以。严世蕃反而很镇定,他曾经评价夏说:夏言才高善断,看似刚毅,但是处事优柔寡断,虽然身居高位并不可怕。
夏主才高善断,貌似刚硬,却处犹豫,优柔寡断,虽身居高位却不可怕。
严嵩、严世蕃父子二人,前去夏言府上认错,夏言称病不见。二人趁夜买通门房进入夏府,夏言正在睡觉,进入夏言卧房,扑通跪在床前。父子二人一把鼻涕一把泪,跟夏言道歉求情。果然,夏言心一软,当场表示不予追究,烧掉了罪证。
放虎归山的下场可想而知,夏言因“河套之议”,在嘉靖二十七被严嵩父子设计d入狱,被判腰斩。前面说过夏言嫉恶如仇,跟陆炳结下了梁子,并且要把陆炳下狱。这下麻烦大了,同时得罪两个大明帝国权势人物。
严世蕃曾说过,天下奇才陆炳、杨博,得其二可得天下。陆炳虽然也忌惮严嵩父子,也跟严家联姻(女儿嫁给严世蕃的儿子),但是为人非常鸡贼。既不得罪严嵩,也不交好严嵩,一副若即若离的样子。如今严世蕃发现陆炳与夏言的嫌隙,就利用了陆炳。几人合作之下,夏言只能魂归西天了。
陆炳此人,虽然也贪些钱,但是所做之事大多还是正面的,也拯救了不少被严嵩父子迫害的忠臣良将,如抗倭名将俞大猷。设计夏言,却是他人生最大的污点,事后陆炳也曾后悔不已。
一代名臣夏言,终究没能斗过严嵩父子,以至于夏言成为明代第一个被杀的内阁大学士。
严世蕃之死
善恶到头终有报,严嵩、严世蕃所做的恶都被一个人看在眼里,这个人就是腹黑宰相徐阶。
嘉靖四十一年,徐阶投嘉靖帝所好,他听说山东有一个非常有名望的道士叫蓝道行。就把这个蓝道行推荐给了嘉靖皇帝。果然嘉靖帝非常欣赏蓝道行,二人经常畅谈修道之事到深夜。
有一天嘉靖皇帝与蓝道行正在做法事,突然蓝道行说了一句无关紧要的话:“有奸臣要上言了”。恰巧此时严嵩拿着奏章来请示。嘉靖帝对这种事情一项是深信不疑,顿时对严嵩心生厌恶。
这个蓝道行除了道士这一层身份外,还有一层身份,他非常推崇“阳明之学”。徐阶,正是王阳明心学第三代弟子,江右学派聂豹的弟子。可以看出,蓝道行入宫是徐阶处心积虑的,作为王门学子,蓝道行也非常乐意为朝廷除奸。
严嵩的失势,蓝道行只是其中之一,严世蕃也要负很大的责任。“严党”之所以能官权倾一时,其核心人物便是严世蕃。晚年的严嵩,体力不支,头脑不灵,越发依赖严世蕃。严嵩晚年最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待我与小儿东楼商量一下”。
而严世蕃这哥们又花天酒地,连母丧都不忘娱乐。没有严世藩的后援,严嵩在内阁逐渐不敌徐阶。最终在嘉靖四十一年被罢免,但是依旧给俸禄,这就很令人恐惧了。可见嘉靖帝依旧念旧情,随时有起复的可能。
通过多年与严嵩斗争,徐阶也逐渐深谙嘉靖帝心思,直接弹劾严嵩肯定是不行的,只能以严世蕃为缺口。
在徐阶的授意下御史邹应龙的弹劾严世蕃。罪名不大,都是贪污、母忧寻欢、跋扈等罪。关于严嵩的罪名则是,放任儿子骄横跋扈,教子无方。而且这个邹应龙很刚,他保证说,如果奏章是捏造的,愿意以死谢罪。
嘉靖帝对于严嵩是有旧情不假,但是对严世蕃就不同了。而且嘉靖帝孝顺,这些罪名都让嘉靖帝感到恶心。严嵩被训斥一顿,严世蕃被发配广东雷州。但是嘉靖帝也警告朝臣,严世蕃一事,到此为止。再敢弹劾严世蕃,斩!
事情也果然如徐阶所料,严嵩虽然下台,影响力依然可观。不在朝堂之中,还不忘给嘉靖帝拍马屁,时常进贡一些道教秘法给嘉靖帝。嘉靖帝多次赏赐严嵩,直到嘉靖四十二年才致仕前往南昌居住。当初设计陷害严嵩的蓝道行就被严嵩及其党羽弄进了监狱,论死。可见严嵩依然受宠,权势依旧滔天。
坏就坏在严世蕃身上,前面说了许多严世蕃的优点。他也有缺点,笔者认为,就一点,那就是狂,狂的没边,不知进退,不知深浅。
严世蕃虽然被发配雷州,可是并没有去发配之地。半路逃回了江西老家,逃就逃吧,低调做人低调做事,依靠严嵩的余威、宠信,也不是不行。偏偏在江西老家嚣张的很,大兴土木,施工的工匠就多达千余人。而且还收容了许多被朝廷发配的“严党”鹰犬,比如罗龙文,就曾是他的幕僚。严世蕃的所作所为,严嵩听闻后,曾大声悲呼:“儿误我多诶!”
果然,发配之人还这么狂。江西巡按御史林润看不下去了,联合当地正直的官员弹劾严世蕃。前面说了,嘉靖帝不许官员在弹劾严世蕃,所以弹劾内容要巧妙。这些官场老油条,不直接弹劾严世蕃,而是举报严世蕃的好基友罗文龙。
罗文龙这斯,本来就是江湖人物,多有跟江洋大盗打交道。还跟倭寇有往来(应该假倭寇,带路的汉奸来的)。这些人走投无路,就去投靠罗文龙了。不知道严世蕃怎么会跟这种人引为知己。
臣巡视上江,备访江洋盗贼,多入逃军罗龙文之家。龙文卜筑深山,乘轩衣蟒,有负险不臣之志。推严世蕃为主,事之。世蕃自罪谪之后,愈肆凶顽,日夜与龙文诽谤朝政,动摇人心。近者假治第聚众至四千人,道路汹汹,咸谓变且不测。乞早正刑章,以绝祸本。——《明史纪事本末》
可见这帮文官多鸡贼,明着弹劾罗文龙,捎带着严世蕃。因为事涉倭寇,这是嘉靖帝不能容忍的。嘉靖四十三年,罗文龙及严世蕃等人又被皇帝给逮了。
就算是在狱中,严世蕃依然跟着官员斗的有来有回,丝毫不惧。严世蕃自豪道:“任他燎原火,自有倒海水。”因为他早就想好了对策。
严世蕃认为,只要把“通倭”的罪名给去掉就行了。指示朝中的“严党”造势,说杨炼、杨继盛被严世蕃诬陷而死的。果然这些言官上当了,严世蕃的罪名主要提升到沈炼、杨继盛这两桩冤案上去了。
贿’字自不可掩,然非上所深恶;‘聚众以通倭’之说,得讽言官使削去。而故填杨、沈下狱为词,则上必激而怒;上怒,乃可脱也。———《明史纪事本末》
这两桩案子,是严嵩父子干的并不错。但这是嘉靖帝下令处死的,案子还涉及裕王、景王,在一个皇帝杀谏官,名声并不好听。如果旧事重提,非但不能治严世蕃的罪,反而会让嘉靖帝大怒。给严世蕃治罪,岂不是证明是皇帝错了?是冤案?别的皇帝或许会认错,但是嘉靖帝这个刚愎自用的帝王是不会认错的。
确实打的一手好算盘,可是背后有一双眼睛一直在关注着严世蕃。是的,就是徐阶,他一眼看透了严世蕃,或者说是看透了嘉靖帝。
当这些言官们要以沈炼、杨继盛的案子弹劾严世蕃时,被徐阶阻止了。徐阶拿出了自己写的奏章交给这些御史。主要罪状只有三条:
罗文龙与严世蕃勾结倭寇,聚集海匪,意欲里通外国潜逃日本。
建立私人武装,多达4000多人,图谋不轨。
在南昌占有一块拥有“王气”的土地,在上面盖楼。
倭寇是嘉靖朝最大的祸患之一,席卷东南数省,简直是嘉靖帝的心头大恨。多达四千人的私人武装,藩王都没有这么护卫,你这是要作乱阿!还有“王气”这种东西,别的皇帝不好使,嘉靖帝一定受用,修道之人最信这些玄学了。
三条大罪都扎在嘉靖帝的痛点,有此三条,严世蕃必死!果然,严世蕃听到弹劾他的罪状时,顿时失色,喃喃自语道:“完了,完了!”
严世蕃被下令斩首弃市,严嵩也被抄家还乡。因无家可归,只能沿街乞讨,隆庆元年死于饥寒交迫之中,年八十七。父子二人也算罪有应得。
其实严世蕃其人,笔者是真的钦佩,当然是在他不作恶情况之下。有关他的才华,无论是在正史、野史都有比较正面的评价。如果是走正道的话,私以为,明朝三大才子,可能要变四大才子了。可惜阿!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