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小学教育竟令美国人遭遇滑铁卢?

曾经,一位美国小学教师Tim Walker在刚到芬兰学校教课的第三天,就遭遇到他职业生涯的首个滑铁卢。“我教的一个五年级班,因为不适应美国式的上课节奏,而提出抗议。甚至一些孩子因压力大,额头上冒出很多红疹。”

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作为一位美国老师,我会连续几个小时跟我的学生一起待在教室里。因为我相信,只有通过强化的长时间教学,学生们才能学得更好。所以我通常把学生的两个45分钟连到一起上,然后再让他们休息半小时。

我也把这种模式复制到芬兰的学校。

可是,一周后我了解到芬兰五年级学生的作息时间表:芬兰的学生和老师要在每45分钟的上课后休息15分钟。在这15分钟的休息时间里,学生们都会去户外玩耍,跟朋友互动;而老师们则在休息室一起喝杯咖啡,聊聊天……”

所以,遇到连续几小时上课的美国老师,芬兰五年级的孩子在开学后第三天的课上就“揭竿而起”。

“芬兰孩子们的坚持,使我开始决定遵循芬兰学校规定的定时休息。”这位老师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他之前教的美国孩子们在上课超过45分钟后,似乎总是显得无法专注。

在芬兰,作为被教育者的孩子是有很大话语权的,从这一件小事就能看出来。令人惊奇的是,“儿童对教育的话语权”是被写入芬兰的教育法和国家课程大纲的。

芬兰的教育值得全球教育者探索,这个国家的孩子上学最晚、假期最长、作业最少,却培养出了“整体表现全球第一”的中学生和高中生。经济合作组织(OECD)每3年举办一次15岁学生能力评估测验“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芬兰青少年连续两届在阅读与科学两项评比中称霸,解决问题和数学能力则位居第二

学生上学年龄普遍比其他国家晚“上学赶早不赶晚”似乎是中国家长的共识,现在竞争如此激烈,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入学晚对于将来就业产生劣势。所以,在中国,5、6岁的小孩就背着大书包上学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而芬兰教育界认为,盲目地让孩子过早上学,如果孩子心智还不成熟,会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所以芬兰规定,孩子年满7岁才能入学。不满7岁的孩子应把时间更多用于玩耍、户外活动上,而不是学习知识上,这样日后才能产生更多创造力、逻辑思考能力。

当老师的门槛高,却没有教学考核在芬兰当老师可不容易,无论是幼儿园老师,还是小学老师,都必须硕士以上学位,并考核是否具备创新精神与教学热诚,经过层层面试、筛选,通过率仅10%。所以教师在芬兰绝对是一种精英职业。

芬兰教育中另一项最可贵之处,就是尽可能地不比较不评分,对学生和老师都一样,在学校不给教师做无谓的评比与评分,不给老师打考核,没有督察,没有评鉴报告。

如果进一步深究芬兰的教师培养体系,你会发现,芬兰教师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尊严是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的最佳保障

芬兰学生课后作业少中国孩子作业多,已经闻名世界。小学生每天晚上写作业到深夜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一边输液一边写作业的女孩照片曾轰动网络。

而这种事绝不会发生在芬兰,芬兰小学生的作业都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老师更倾向于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消化知识,而不是布置很多作业习题。

同时,芬兰的学校上课时间也很短,一天上学只有4个小时。这在所有西方国家里都算短的。

因为芬兰人认为,很多学术研究证明,一个人每天最多能学习6个小时。即便是这6个小时,中途也需要很多的休息时间。在经过大量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大脑就会变得非常机械、效率低下,继续坐在书桌前学习是在浪费时间。因为现在任何人都可以上网查找到所有信息。

所以,比起学习知识,芬兰人相信学习如何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与他人一起解决问题,这些更为重要。上课时间短,作业少,但芬兰孩子们学的东西却一点也不少。这是因为,芬兰老师会研究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Finland allows their children to be children。与其把孩子关在教室里死记硬背,这里的老师只想让孩子就做一个孩子,去好好地玩,在玩耍中探索和学习。

六年级之前不以分数评断学生芬兰的教育理念中没有竞争。学生只在12年的学业完成时会经历一次结业统考,除此之外,中小学全程没有任何标准化考试

甚至“不以分数来评断学生”被写进芬兰法律。所谓的精英培养式教育在芬兰不存在,中小学也不区分“快慢班”和“重点班”。

但是不以分数排名,不代表对学生没有要求。

芬兰教育界认为,每个学生的竞争对手不是亲密的同学,而是自己的过去。与自己比,成功率高,有利于激发自信、自强和自我挑战的勇气。同学之间不是剑拔弩张,也没有暗流涌动,而是团结合作。

在不考虑竞争因素的情况下,芬兰的老师更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思索怎么激发小孩子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学习,而不是牵着他们走。

最重要的是,教育公平在芬兰,不管你生活在城市或农村,你享受到的教育资源都是同等的。政府保证教育资源的配置、师资队伍的质量是一样的。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政府会安排车辆接送学生去附近的城镇就学。而这一切,几乎都是免费的。在这样的公平教育政策下,没有择校现象,学生不挑学校,教师也不挑学校,每一个学生,不论社会经济背景,都享受着高质量的教育。

这个北欧小国,人口大约530万,仅九年基础教育的学校就超过3500所。相形之下,南京市区人口500来万,小学加上中学的数量不过564个。

择校问题已成为中国家长心中的痛,这背后是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的焦虑。每年的“幼升小”,简直是起底家长三代的“大战”,这正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是“以成人为中心”,学校在用家长的层次,评定孩子是否有入学资格。在“幼升小”阶段,就被社会强制分流,这对孩子不公平。而要不要教育公平,实质上跟一个国家要用教育干什么密切相关:是赋能每个孩子,还是优胜劣汰?说到底,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基于“竞争”,每个城市设置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实质上是在选拔人才,用繁重的学习任务,把学习能力强者筛选出来,没有顾及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及每个人的价值。

为什么这样做?我们人口多,允许人口消损,不怕人力资源的浪费,不用去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也无需去尊重每一个人的想法和能力,只要通过竞争,通过“优胜劣汰”选出一部分人出来就可以了。

芬兰整个国家要用教育赋能每个孩子,所以提倡教育“公平”。在认识到家庭经济背景差异的基础上,用平等的优质的学校教育资源补平。让每个家庭无需担忧自己的社会经济背景,无择校、学区房问题,因为每个学校的师资配置、师生配比、学校资源,国家都有统一标准,从制度上做了保障。

基于公平的教育理念,让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无需拼爹。这才是真正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