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顺:晚清皇室唯一的清醒者
肃顺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人的伯乐,不仅直接促进了这些汉臣的崛起,更自信地让这些汉臣走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
而对于日益衰败的满人阶层,肃顺却大肆打压,多方贬损。所谓〝抑满扬汉〞,是清朝开国后的第一次。肃顺试图对昏昏欲睡的旗人,进行一番强力改造。
肃顺不仅敢于向满人开刀,而且也敢于向列强施以颜色。他是对英法俄最强硬的权臣。对沙俄强签的《瑷珲条约》嗤之以鼻,称之为一纸空文。
肃顺本人亦非常清廉,作为一个几乎一言九鼎的权臣,他被抄家后,从他家搜出的银两竟只有区区20万两,不足和坤家资的五百分之一。以至于慈禧一时竟不知所措,不知如何给肃顺定罪。
他得罪的人太多,而且大多是显赫的既得利益群体。从满人到洋人、从慈禧到英俄,都对他恨之入骨。不是说他是被慈禧这个27岁的寡妇整死的,而是他被自己整死的。
为了改革沉疴,肃顺冲得太凶,难以收住脚步。不能简单地用〝情商太低〞来评价肃顺。乱世必用重典。肃顺用重典砸向满族权贵,为之后的〝同光中兴〞创造了条件。但因为同时把最柔软最没抵抗力的部位暴露出来,遭到政敌无情的撕咬。
他当然该死!
〝不能!〞肃顺说,〝他们除了溜鸟和抽大烟,什么都不会。〞
如此,肃顺经常恶心满人,总是直呼其名,仿佛奴才。满人托他办事,贿络了也不见得有用,汉人托他办事,他却坚决不收也给人办好。
他常说:〝不能得罪汉人,他们笔厉害。〞
他求贤若渴。对于有才华的汉人,皆倾心结交。甚至不惜屈尊和对方结为异姓兄弟。
所谓的〝肃门六君子〞,如郭嵩焘、高心夔、王闿运、龙汝霖、李榕、黄锡焘等,都是当时名重一时的学者,一悉汉人。其中不乏一时难以出头的举人,因为没有中进士,只能在体制的边缘徘徊,都被肃顺纳入幕府。
曾国藩尽管在抗击太平天国运动中,一鸣惊人。但基于传统的满汉大防,咸丰始终没给曾国藩地方实权,甚至还派满人官文担任湖广总督,来监视曾国藩的一举一动。
但官文领导的绿营实不堪用,经常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肃顺于是建议咸丰,大力提拔曾国藩胡林翼等人。
官文自然常在咸丰那里道曾国藩不是,却对胡林翼印象不错。所以受官文影响,咸丰更愿意把胡林翼抬到总督位置。
但肃顺却极力推荐曾国藩。当时曾国藩担任有名无实的各类〝侍郎〞七年。侍郎看似中央官员,其实对地方无多少约束力。没有地盘的曾国藩常为后勤不力而苦恼。
肃顺认为调动胡林翼会对整个战局有不利影响。因为胡已熟悉湖北事务。应该给曾国藩一块自己的地盘,让他放手干。
为此,肃顺还给胡林翼去信解释。胡林翼和曾国藩本是好友。于是胡把这封信转给曾国藩。曾国藩大为感动。
担任了两江总督之位的曾国藩,第一次得到实权,有了地盘和雄起的筹码。这也是他大放异彩的开始。
曾国藩由此超过胡林翼,成为晚清中兴大臣之首。并称为神迹人物。什么《曾国藩家书》《曾文正公智慧》等等,后来在中国民间大卖。
所以,肃顺被诛后,曾国藩第一个站出来,谓〝此冤案,自毁长城也〞。于公于私,显然是发自内心的。
另一位汉人重臣左宗棠,因没考中进士,只能长期做湖南巡抚的幕府,无多少出头的机会。偏偏他又惹上了永州总兵樊燮,还踢了人家一脚。
但这个樊燮来头不小,他是湖广总督官文的亲戚。所以樊燮和官文联手告了一状,谓左宗棠为〝劣幕〞,差点致左宗棠于死地。咸丰要官文把左宗棠执至武汉,若有不法〝就地正法〞。
左宗棠只是4品兵部郎中衔,樊燮官至二品。左宗棠踢骂樊燮,属以下犯上。所以,这件案子在当时影响很大,左宗棠几乎难有回旋的机会。
这个节骨眼上,一帮汉臣开始了对左宗棠的大营救。但最终拍板的,还只能是肃顺。
肃顺用汉臣,所谓用人不疑。完全超越了民族界线,以国家利益为先。咸丰去世前,整个清王朝共八大总督,外加漕运和河道两个总督。十个总督中,只有一个是满人,即两广总督瑞麟。全国共15个省的巡抚,也只有一个满人,那就是安徽巡抚英翰。
肃顺除了不断减少旗人俸禄外,他主导的三大案,即科考弊案、户部宝钞案以及耆英案,全部顶格处理,小罪亦重判,给满族权贵重大打击,以至满官人人自危。
例如科考案中涉案的柏葰,一级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依历史惯例,他认为他不会死,皇帝会在最后一刻赦免他。临刑前,柏葰叫儿子带衣服食物在城外寺庙等他。他认为可能会被叛流放。但肃顺力主杀了他。
至于耆英,因为主导了一系列卖国条约,让一向主张对洋人强硬的肃顺很不爽,终于有了一个治他的机会,岂能放过。
细究起来,耆英案可大可小。他作为钦差大臣去广州同英法会谈。但基于以前闹过不快,英法不鸟他,且对他非常无礼。耆英一气之下折返京城,想和咸丰商量对策。
但那时又没有电话之类。这一通折返跑,要花很长时间,耽误〝军机〞,说临阵逃脱也不为过。但耆英能怎办,人家和他不来电,总不能热脸贴冷屁股吧!
耆英最终也被肃顺所杀。因为耆英是三朝元老,又是镶白旗统领。耆英被杀,对满人震动很大。
总之,象柏葰和耆英这样的重臣,依以往惯例,顶多是斩监侯,相当于现在的死缓。也就是在监狱呆一段时间,然后打点关节就放了。但肃顺不给二位任何通融的机会。连曾国藩都认为〝太严苛〞。
户部宝钞案,则牵涉到恭亲王的首席太监孟来喜,这个人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
所谓户部宝钞案,指的是咸丰年间进行的一次币制政革,贪官和不法商人在里面上下齐手。咸丰大怒。肃顺决定一查到底。包括恭亲王府和多个宗室涉案。
但肃顺连恭亲王的面子都不给。最终有4人被斩,一个斩监候,数百商家和一些宗室被查。以至南北监狱都人满为患。
肃顺这一次,把恭亲王和多个宗室得罪很深。
肃顺在打击旗人权贵的同时,却对底层旗人很关爱。在他所在的镶黄旗,他出银子,在旗人中设立〝翼学〞,又称〝旗孰〞,让基层旗人的孩子去读书。他常说,读书才能明理,不希望他们像父辈一样粗野。
这哪有半点打击旗人的意思?
可见,肃顺对旗人,也是区别对待的。他创立的〝旗孰〞,改变了满人中只有贵族才能读书的惯例,让许多满人都怀念肃顺。肃顺死后都祭奠他,称之为〝老师〞。
当时的沙俄乘英法联军入京之机,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署《瑷珲条约》,强行割走中国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俄使伊格纳切夫到京换文,要求肃顺签字承认该条约。肃顺拿出《尼布楚条约》样本,对这个条约进行逐一驳斥。谓奕山代表不了中央,他的签字无效,拒不承认《瑷珲条约》。
伊格纳切夫十三次上门找肃顺,软硬兼施。肃顺干脆把条约猛地往桌上一甩,言词十分强硬,暗示收拾完太平天国就来收拾沙俄。
伊格纳切夫愤愤不平,立即联系英法等列强,大造舆论,谓〝肃顺是与西方为敌的大坏蛋,多次声称把欧洲蛮夷赶出中国〞。
于是他们决定在清廷寻找盟友和代理人,把肃顺赶出中枢。
这个时候,恭亲王奕訢走进了他们的视野。
列强对奕訢的信任,首先和机缘有关。因为肃顺一行随咸丰逃至热河,京师就留奕訢掌握,兼负责与八国联军的外交。可见,咸丰不大信任这个弟弟,把恭亲王丢到这个看似不大安全的地方,肃顺也想借刀杀人。
不成想这却成就了奕訢。
奕訢开始也有点怕,毕竟摸不透洋人心事。但一接触,发现洋人并不愿杀人,只想要好处。奕訢于是尽量承认清廷和列强的条约。列强要的就是这个。这样,奕訢就和列强交上了朋友。他还有了一个额外收获,列强愿意帮助清廷镇压太平天国。
可见,恭亲王和列强的交好,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肃顺,一个不承认不平等条约的肃顺。
而且,没有列强的支持和鼓舞,奕訢并不大愿意对肃顺下手。
英国公使普鲁斯说:〝恭亲王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我们应帮助他获取最高权力,把皇帝从那险恶的党徒(肃顺)手中解救出来。〞
当恭亲王联手慈禧通过政变拿下肃顺后,普鲁斯毫不掩饰地说这是他们的〝功劳〞。他说:〝没有我们的说服工作,恭亲王下不了这么大的决心〞。
而在处决肃顺前,慈禧公示的肃顺〝罪证〞中,确有一条〝不尽心于和议,失信于各国〞。也呼应了普鲁斯的说法。
除了得罪列强和恭亲王之外,肃顺对两宫太后的冒犯,有的看似小事,但女人心眼本来就小。再说那个野心勃勃的懿妃(慈禧),咸丰在世时就经常插手政事,自然感觉肃顺挡了她的道。
但只要有咸丰在,懿妃就奈何不了肃顺。咸丰本人也对这个精力充沛的少妇有戒心。据说肃顺曾建议咸丰杀掉懿妃,以效仿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事,被咸丰酒后说出。咸丰可能是想以此来警告懿妃,这自然让懿妃对肃顺恨之入骨。
还有一些琐事,两宫感觉不受尊重。
在从北京逃奔热河的路上,只有皇帝享有一辆宝殿马车。其他人包括皇后和懿妃,都只能坐民间马车,又颠又硬。于是懿妃请求主管后勤的肃顺能给换俩好的。
肃顺不悦,回呛道:〝你以为你是谁呀,敢凌驾于皇上之上?〞
懿妃咬牙切齿,一路和皇后咬耳朵,肯定没肃顺好话。她们吃得也差,天天豆腐之类。但听说肃顺天天和皇帝一起有酒有肉,却置自己和皇后于不顾。懿妃更加忿恨。
咸丰死后,肃顺又放两宫太后先行回京与恭亲王会合,自己从热河扶咸丰灵柩断后。这就等于把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交给慈禧们去发动政变。
被押上刑场的肃顺一路被旗人追骂,石头菜叶泥巴砸得他满脸不堪,血肉模糊。这就是他长期〝抑满扬汉〞的结果。
肃顺能以超越民族的眼光,重用汉臣。又以国家利益为先,不惜同列强撕破脸皮,俱显开明正气。
有人说,如果肃顺能活着继续执政,清朝的历史或许不一样,中国的崛起或许会提前。
这真不好说。因为肃顺在,洋人就不会帮清廷打击太平天国。是恭亲王和慈禧的存在,帮助了湘军淮军和洋人的联手。没有列强帮忙,清朝或许撑不过去。
还有,清廷拘禁和杀害英国等西方使节,是引起英法联军侵华的真接原因。肃顺应该参与指挥了对洋人的行动,对西方的强硬没刹住脚,这显然不符合外交文明。也说明肃顺对国际形势了解不够。
肃顺也许不算好人,但好人也不一定带来好命。历史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