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最大的赢家是谁?看看美军解密档案怎么说的
文:兰台说
长津湖战役,志愿军是赢还是输?最大的赢家到底是志愿军还是美军?
这个问题,至今争议不休。
在我方,说起长津湖战役,可以说是一片叫好声,例如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扭转了战场态势等等。
诚然,这是我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的第一次直接较量,能取得这个战绩,已是一个世界奇迹。
当然,对于一场战役来说,除了己方的总结、自省之外,敌方的评价也是一个视角参考。
毕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那我们来看看美军是怎么评价长津湖战役的。
01
美军关于长津湖战役的特别报告
朝鲜战争结束后,长津湖之役的敌军参战主力–美军第十集团军的司令部,奉命向国防部提交了一份关于长津湖战役的特别报告—《HQ, X Corps, Special Report on the Chosin Reservoir》。
时过境迁,这份报告后来得以解密,公开于世。
我军习惯将此役的地点称为长津湖,而美方则称为“Chosin Reservoir”即Chosin 水库。当然双方说的都是同一个地点,同一场战役。
这份报告,从美军的角度,集中分析了在长津湖战役中的得失。
它认为:
在战略上,志愿军是胜利者。在战术上,美军是胜利者,志愿军没能在战斗中击败美军,使得其顺利撤退,还保持了部队的完整性,保存并保留了几乎所有的装备,并在撤离后组成一支随时准备战斗的部队,可投入其他地方行动。
同时,这份报告里也指出了我军的五个问题,大致意思如下:
第一,志愿军最大的战略错误,是没有避实击虚。志愿军面对的是美军第十军最精锐部队陆战一师,而且攻击的重点是其主力——驻扎在柳谭里的陆战5团、7团战斗群。其实驻扎在下碣隅里的陆战一师师部是美军的软肋,应该成为志愿军进攻的重点。
第二,志愿军低估了美军陆战一师的实力,以及美国空中支援等支援武器在战场上的火力。
第三,相比美军第十集团军,志愿军第九兵团并没有任何兵力上的优势
第四,志愿军在发起反攻前犯了一个错误–阻击了陆战一师第5团的前进,结果使得第5团和第7团成为一个战斗整体。这给志愿军在柳谭里发起进攻时制造了很大难度。
第五,当志愿军猛攻驻扎在新兴里的陆战一师第31团时,还是没有首先进攻美军的软肋–驻扎在下碣隅里的陆战一师师部,再次犯了大错误。
02
复盘、分析长津湖战役
上述五点,集中认为志愿军有战术失误:轻敌,而且没做到避实击虚。
美军的这个观点对不对呢?我们来复盘、分析一下。
首先,美军提及的战术问题,我军高层指战员在战前已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重视。
1950年11月12日,也就是距离长津湖战役爆发还有15天时,身在国内的毛泽东主席,给志愿军司令部发了一份电文。
这份电文,是发给彭德怀(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邓华(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朴一禹(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朝鲜人民军前线司令部副司令)的。
电文中说道:
美军陆战第一师战斗力据说是美军中最强的,我军以四个师围歼其两个团,似乎还不够,应有一个至两个师作预备队。九兵团的二十六军应靠近前线,作战准备必须充分,战役指挥必须是精心组织的,请不断指导宋陶完成任务。
其中所说的“宋陶”,是指长津湖战役的参战主力–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
《孙子兵法》开篇的“始计篇”中就说道: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其大意是说,战役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五个方面因素:道、天、地、将、法。也即部队的精神意志、天气、地理环境、将领的能力、战术。
《孙子兵法》是我国军事人员的基本必修课。身经百战的我军指战员自然通晓里面的军事常识。
这五方面的影响因素,同样也适用于抗美援朝战场。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长津湖战役的参战主力美陆战一师,是组建于1941年的海陆两栖步兵师,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中资历最老的师级部队。
它在“二战”中曾参加过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贝里琉岛战役、冲绳岛战役等著名战役,确实是精锐之师。
毛泽东主席的这份电文中也体现了《孙子兵法》的思想,运筹帷幄,高屋建瓴,从战略思想、战术运用层面,给出了长津湖战役的指示。
其二,志愿军很好地应用了围歼战术。
这份电文里明确指出,要精心组织战役,并且充分发挥围歼战术。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解放军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是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壮大的。
在这期间,我军历经浴血奋战,也不断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毛泽东军事思想便是其中的精华,也是指导我军不断屡胜强敌、创造奇迹的战略思想财富。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面对陌生的战场地形、陌生且强大的对手。
而且,我军的武器装备、军需物资供应远比不上“武装到牙齿的”美军。
因而,“依靠兵力规模优势打围歼战”的军事战略思想,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于是,在长津湖战役中,我军全歼美军第七师31团,就是围歼战的一个杰作。
敌31团是一支精锐部队,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为攻入俄国西伯利亚而被授予“北极熊团”称号。
结果,这支精锐之师的团长麦克莱恩被我军所俘,“北极熊旗”成为战利品。
打敌31团,显然是避虚就实,鸡蛋碰石头。而在美军看来是不明智的战术。
但是,我军调用第80师、第81师,集中优势兵力,以多打少,硬是将其吃掉。
据说消息传到敌军军官耳朵里时,他们都不相信,认为军情有误。等到确认后,阵脚大乱,开始忙于组织突围撤退。
这个战果给了敌军很大的军事威慑,打乱了其军事部署,扰乱了其军心。
敌31团覆亡,是长津湖战役中美军的最大耻辱,也是我军的主要战绩之一。
其三,美军反映的志愿军战术表现问题,有客观影响因素。
长津湖之役,我军的参战主力,由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三个军(20军、26军和27军)组成,近15万人。
敌军参战主力,由第+集团军的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简称陆战一师),第三、第七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组成,共约10万人。
看似我军的兵力比敌军多了约5万人,但是敌军的武器装备、军需物资供应具有很大优势。
因而,正如美军在报告里说的,我军并不具备兵力优势。
当战役打响后,我军各部队分别到达各自的作战位置。在没有兵力优势的前提下,必然会和敌军胶着。
这样,我军的兵力布局就自然成了几个独立战场,看似四面开花,在各个局部战场没有优势。
而且,在冰天雪地里行军困难,我军军需物资供应受限,很多将士被冻伤甚至冻死,非战斗减员现象严重。几个“冰雕连”就是典型例子。
加之,敌军不但有成规模的火炮、坦克地面部队,还有空军、海军航空兵的空中火力支援。
因而,我军伤亡惨重,只能以坚强的意志、血肉之躯浇筑阵地,惨烈至极。
在这种恶劣局势下,我军各部队能够顽强抵抗眼前的敌人、实现预期的战斗目标已是不易,哪有心思和实力还去玩分身之术、腾挪跌宕,神出鬼没?!
即便如此,美陆战一师与美7师的一部,还是被志愿军分割包围,付出了惨痛代价。
所以,美军报告里说的我军战术问题,其实是在双方实力对等前提下的理想化的战术局面。
何况,水无常形,兵无常法。战场局势千变万化,再完美的战役计划,也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应对。
其四,美军陆战一师突围成功的真相
在长津湖战役中,美军参战主力陆战一师有2.5万人的编制,结果遭受我军重创。
伤亡失踪达到18%(10月26日至12月15日,阵亡604人,伤重死亡114人,失踪192人,伤3508人)。
师长Oliver Prince Smith(奥利弗·普雷因斯·史密斯)也为此惊叹:“长津湖战役,是钢铁部队在和钢铁人作战。”
随即,基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他及时组织了突围行动。
当时,我26军88师受命到下竭隅里实施阻击任务。然而师长吴大林没有率部及时到达指定作战位置,以致贻误了战机。战后,吴大林被撤职,88师番号被撤销。
结果,在强大的空军、海军航空兵的强大火力支援下,美陆战一师得以侥幸逃出我军包围圈,撤出了朝鲜东部海岸地区。
对于这次突围行动,Oliver Prince Smith的美化解释是:
退却,是被敌人所迫,向友军保持的后方地域转移。但是,这次作战,后方也被敌人占领着,而且,打垮敌人也是我的目的之一。因此,我们不是退却,只是要对不同的方向实施进攻。”
这句话后来成为在美军中广泛流传的名言。
由于及时保全了陆战一师,Oliver Prince Smith在战后大受美国褒扬,被包装宣传为英雄主义的典型,仅仅五年内就被从少将连续提升为中将、上将。
这次成功的突围行为,被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赞誉为“美军历史上无可比拟的……坚忍和勇气的史诗!”
因此,美军在长津湖战役的报告里得意地自诩“顺利撤退,还保持了部队的完整性。”
其实这是个意外的战局。
03
小结
所以,长津湖战役从开局,本身就是一场军事实力不对等的较量。
但是,我军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挥了高超的军事艺术,打破了号称“世界一流”的美军的神话,打出了军威和国威,从而改变了朝鲜战争的态势,彪炳史册。
尤其是,我军将士们不怕苦、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令人感动、敬仰!
这些客观事实,是美军乃至举世公认的。
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在报道中惊叹:“败绩,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当然,朝鲜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出国作战、与精锐的美军直接较量,其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这也属于正常情况。
所以,美军的这份报告,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总结、反思长津湖战役,从而丰富我们的军事理论思想。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形式。
即使今天我们身处和平盛世,也不能掉以轻心。至少,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而且还有敌对势力虎视眈眈。
不战、慎战、善战,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之道、平衡之术。
我们不畏惧战争,也不轻易言战。但是,不战则已,战则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