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他们当年高傲地说
汽车和半导体:全面超过欧美。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起步、腾飞,一度成为世界最强大经济体之一,曾仅次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其巅峰。到欧美去的日本留学生不屑与人交流,相信“以后将是日本的时代”。
在这之前,这个国家的人们一般看法是,“日本落后,所以必须追赶。”人们都怀有谦虚的态度;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却变得认为“日本人和日本的制度非常优秀”。
他们、甚至全世界当时都认为:
日本才是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
彼时一批欧美学者纷纷前来研究、取经。比如,以研究日本和中国等亚洲国家而著称的美国学者傅高义就写下《日本第一》,高度评价日本式管理方式的先进之处,副标题是“对美国的启示”(Lessons for America)。一时成为畅销书。
然而,自90年代初期以来,日本经济却遭遇了长期停滞,影响至今。停滞前夕,日本社会的主流观点还沉浸在经济繁荣和“日本第一”的兴奋中。
日本三十年经济发展水平变化(1980-2010),1991年是其停滞起点。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经济展望数据库,2011年9月。图片制作: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网。
1987年,《周刊东洋经济临时增刊近代经济学系列》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因泡沫而不断膨胀的土地价格》,作者是一位叫野口悠纪雄的经济学家。他率先提出“地产泡沫”却无人赞同。
战后经济腾飞使得人们增长了民族与国家自豪感,原非坏事,却高估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及其制度,所以更愿意相信是经济繁荣和用地紧张必然导致地产价格上涨,而失去了冷静理解问题的耐心。
这位身为日本人的野口悠纪雄,比欧美学者更审慎、更冷峻。他生于1940年,经历了日本经济的废墟、恢复、起飞、繁荣和停滞,出版《战后日本经济史》回忆当年的情形。野口悠纪雄认为所谓“日本式管理方式的先进之处”(日本株式会社),其实只是幸存下来的战时经济制度体现之一。而这一套形成于1940年,为对外侵略的战争服务的经济制度,是导致日本经济溃败并长期停滞的根本原因。
作者 | [日] 野口悠纪雄
汽车和半导体:全面超过欧美,称霸世界
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经济地位飞速提高的时代。
其象征就是汽车。日本汽车产量在198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日美地位逆转的直接原因是,石油危机导致汽油价格暴涨,人们转为购买高效省油的日本汽车代替耗油量大的美国车。不过,对比50年代以后日美两国的汽车产量,也可以预测到日本早晚会超过美国。
主要国家汽车产量的长期变化
注:德国数据在 1990 年之前为联邦德国,1991 年之后为统一之后的德国数据。中国数据始 于 1965 年以后。 资料来源于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主要国家汽车统计》《世界汽车统计年报》。相关数据由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及各国汽车工业协会调查获得。
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在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的生产上,日本也成为世界第一。20世纪70年代初,本来是美国独霸全世界生产,但从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开始下滑,日本的市场占有率急剧上升。最终,日本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DRAM生产国。
1982年,日本电气公司(NEC)开始正式销售个人电脑PC-9801。这款特别设计的电脑可以使用日语,在日本得到普及,被称为“国民机”。在日本市场上,已经成为世界标准的IBM公司并未占据优势,NEC、富士通等国内厂家独自开发生产的电脑占有更多市场份额。
1984年1月,东京证券交易所的道琼斯指数突破1万日元。
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的卓越表现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这一时期,我也经常会去美国就日本经济问题发表演讲。
每次到美国的地方城市介绍日本经济情况,会场总是座无虚席。演讲后的答疑环节也总有很多人提问。我能感受到人们对于日本的兴趣越来越大。甚至讲演之后,还曾有人问我,“想买日本的股票,应该挑选哪些股票?”对日本持有兴趣的不仅是投资者。发达国家的年轻人中,认为“今后是日本的时代”,学习日语,希望在日本公司就职的人也越来越多。1978年我调到一桥大学任教,在我的研讨班里也有来自澳大利亚,希望“学会日语以便从事与日本有关的工作”的学生。
股价的变化
资料来源:东京证券交易所。
地产:“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企业大手笔的金融交易以及对海外不动产的投资在全世界都成了热门话题。
日本的各生命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在世界金融市场显示出强烈的投资意愿,在欧美的相关市场上被称为“生保先生”。当时在日本生命保险行业排在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日本生命保险公司和第一生命保险公司,在一段时期里也是全世界生命保险公司总资产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日本投资海外不动产的势头也极为强劲。1986 年,第一 不动产公司以破纪录的价格买下了纽约的蒂芙尼大厦。1989年,三菱地所公司一举买下纽约市中心洛克菲勒中心14栋大楼。其他如麻布建物、秀和等日本房地产公司也纷纷在夏威夷 买下饭店,或者在加利福尼亚买下写字楼或购物中心等。
1990年,一家名为“宇宙世界”的日本房地产公司以超过8亿美元的价格买下加利福尼亚著名避暑胜地圆石滩(Pebble Beach)的高尔夫球场和豪华酒店。 我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看到这里的别墅区时,曾经惊叹“世界上居然有如此美丽的地方”,那时根本不会想到日本人能住在这里。但是现在这里居然被日本企业买了下来,我只能承认“奇迹发生了”。
日本对美国不动产的投资,1985年约为19亿美元,1988年增至约165亿美元。1989年底,日本土地资产总额约为2 000万亿日元,是美国土地资产总额500万亿日元的整整4倍。所以当时还有人会说出“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只用皇居的土地就可以买下整个加拿大”等豪言壮语。
日本商人们在全世界昂首阔步。1990 年上映的美国电影《风月俏佳人》中,理查·基尔饰演的企业家爱德华进行交易的就是东京的股票市场。于是电影里也有矮个子、戴眼镜的日本商人登场。那就是当时世界上许多人对日本人的印象。从1987年到2006年期间任美联储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斯普特尼克危机(指 1957 年 10 月 4 日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美国在此之前曾经尝试过两次试射人造卫星,但均告失败。此后美国全力展开了与苏联的太空竞赛——编者注 )以来,这一时期比其它任何时候都强烈地感到外国的威胁。”
留学生:“以后将是日本的时代”
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去美国留学的人数急剧增加。特别是在商学院里,日本人成为一大势力。因为日本企业纷纷派遣员工前往美国学习,费用全部由公司负担。
进入美国的研究生院需要有推荐信。很多学生来找我写推荐信。每个人都要申请好几所学校,所以需要写几封推荐信。写推荐信成了一份繁重的工作,记得我还为此发过牢骚。那时从日本前往美国留学的人实在太多了,与到海外留学人数锐减的现在有天壤之别。
留学生们在国外常常只与日本人混在一起。他们不去尝试与当地美国人或者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来往,为此受到很多指责。那么日本人为什么非要与日本人一起行动呢?这是因为,大家认为“在商学院留学的日本人,回到日本以后,就会成为公司的骨干。现在与他们交上朋友,建立起人脉,将来一定会有好处。”他们觉得与美国人交往再多,将来也不见得会有帮助,所以不愿浪费时间与美国人接触。人们之所以觉得这个理由有其道理,就在于当时大家都深信,“以后将是日本的时代,而非美国的时代。”
那时,即使立志做学问的人,也并不争取在美国的大学里谋求职位。因为日本大学的工资更高。
日本电影《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2005)以日本东京旧城区夕日町三丁目的一条商店街为背景,再现了1958年日本经济开始复苏时期的普通人的生活。
我最初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的60年代,美国顶级教授的年薪对日本人来说,高得令人难以置信。顶级教授的标志据说是“年薪3万美元”,按照当时1美元兑换360日元的汇率计算,就相当于1 000万日元以上。这在当时的日本学者看来,是想都不敢想的高薪——当时我的年薪还不到30万日元。
然而到了8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因为“留在美国也赚不到多少薪水”而返回日本。
如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不只是日本人,甚至全世界都认为,“日本才是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因为他们相信“日本式经济体系”要优于英美式的经济体系。日本式经济体系意味着不是以市场为中心的竞争社会,而是以组织为中心的协调社会。其根基就是1940年体制(指战时为战争服务的集中动员体制——编注)。
然而,当时日本真的如此强大吗?
当时,我曾经几次与外国学者进行共同研究,题目总是“日本为何如此强大”。
人们普遍认为“日本经济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独特的经济机制”。探明这种经济机制的具体内容,对当时的海外学者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日本株式会社”,认为日本独特的劳资关系和管理方式是日本经济强大的原因所在。
第一,他们认为“在日本企业,经营方与工会不是对立的”是重要因素。在英国等国,劳资关系对立,企业常因为劳资纠纷而陷入困境。劳动者要求增加工资,导致企业的利润缩小。但是在日本,经营方与员工是一体的,所以不存在类似问题。因此日本能够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第二,他们认为“日本的公司经营者不必为股市的短期变动而患得患失,因此他们能够从长期视角来考虑公司的发展”。在美国,股票价格下跌,经营者就要被追究责任。所以他们总是盯着股票价格,只顾提高眼前的利润。而日本的经营者们却不会受到这种市场的压力。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
作者:[美] 傅高义
译者:谷英等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3月
伴随日本二战后经济的腾飞,新的大企业在城市兴起。傅高义认为日本的成功,并非来自传统的国民性、古已有之的美德,而是来自日本独特的组织能力、措施和精心计划。
我对这些观点持有疑问。日本的体系真有那么强大吗?日本真的是在实力上超过了美国吗?在我来看这绝不可能,但是奇迹却发生了。
只要比较一下日本和美国的大学,孰强孰弱就一目了然。美国一流大学在各方面的实力都是日本的顶级大学所无法企及的。
从日本到美国留学的学生数不胜数,可是却没有大批的美国学生来日本进一步深造。这其实是日美大学之间的实力差距带来的必然结果。
全世界的一流头脑都集中在美国而非日本。然而,日本的经济实力却凌驾于美国之上。我在直觉上感到这肯定不对。
以这个时期为界,日本人对日本世界地位的认识有了很大改变。
在这之前,日本人的一般看法是,“日本落后,所以必须追赶。”人们都怀有谦虚的态度,认为“应该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人却变得认为“日本人和日本的制度非常优秀”我认为,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与自豪,这很重要。
但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应该有客观事实作为依据。我曾经因为在肯尼迪机场看到了日本航空公司的飞机而感慨万分。那也可以说是一种“骄傲和自豪”,不过这种感情是有“日本的飞机也能飞到这里”的客观事实做依据的。 如果不依据客观事实,只凭自豪的感情一意孤行,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很容易导致攘外和排除异己的风潮,构成进步的最大障碍。
泡沫:天道未必酬勤,巨富源于“虚业”
日本产业的飞速发展激化了日美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先是纺织产业,接着钢铁、电视机等产业。1985年9月,包括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美国和英国在内的五国集团在纽约的广场饭店召开国际会议 , 发表了被称为“广场协议”的声明,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汇率向日元和德国马克升值,美元贬值的方向发展。一般认为,这一协议是拖垮日本经济的导火索之一。
《管理美元》
作者: [日] 船桥洋一
译者: 于杰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18年5月
“广场协议”影响了日本与美国的贸易,也影响了日本随后的经济走向。
日本的问题不仅在于众所周知的日美之间贸易差距。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因为土地价格暴涨,工薪族即使辛勤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自己的房子。勤劳工作却未必有回报。而倒买倒卖土地却能不劳而获地得到巨额财富。
当时,女学生们做兼职,只要成功招揽顾客加入高尔夫俱乐部,就能获得工薪族无法匹敌的高额收入。作家林真理子在小说《明子的时代》中描绘了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社会众生相。主人公是一位把房地产公司老板哄得团团转的年轻女子,小说里发生的各种事情,都是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的。
辛勤劳动未必能获得相应的回报,而空手套白狼的各种虚假无德的行为却能带来巨大财富。这样的状况深深地刺痛着人们的尊严。
城镇土地价格指数的变化
注:包括六大城市所有用途土地平均价格。资料来源:日本不动产研究所。
当时在日本,对于地价上涨问题的一般观点是土地资源不足导致地价上涨。人们认为,日本是面积狭小的岛国,土地总量少,这里汇集了全世界的顶级经济活动,地价自然会上涨。
但是这种想法却有谬误。如果比较可居住面积,日本的土地面积并不狭小。美国虽然国土广大,但其中的可居住面积却只有一小部分。加拿大、 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也大致如此。
实际上,根据统计数据对土地容积率等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与纽约、巴黎相比,东京的土地容积率非常低。也就是说,东京不是土地不足,而是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即使在市中心的最佳地段,也有利用率极低的情况,而并非全都修建高层建筑进行了有效利用。这就是问题所在。
日本电影《我不是结不了婚,只是不想》(2016)所折射的,不再是半个世纪前经济高速增长下的那种年轻人。不买房、不结婚、不生育,甚至都不出门,是他们的日常面貌。
我在1987年就曾撰文指出,“现在的地价上涨是泡沫。”这篇文章刊登于1987年第11期《周刊东洋经济临时增刊近代经济学系列》杂志上,题目叫作“因泡沫而不断膨胀的土地价格”。
1987年第11期《周刊东洋经济临时增刊近代经济学系列》。摄影:今井康一。
我认为“日本的地价高涨是泡沫”的观点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猛烈批判。例如经济学家云集的“政策构想论坛”就在1990年报告当中断言“地价上涨属于正常范围”。在报纸和杂志上,认为“地价高涨反映了日本经济的增长,是正常现象”的观点占绝对优势。我在讨论会上阐述“现在的土地价格是泡沫”,总是遭到强烈的反驳。
这是一场孤独的战斗,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持。
还从来没有像这个时期一样,对时代感到如此不对劲儿。
我感到“不对劲儿”,是指“明明是异常现象,但所有的人却都将其视作理所当然”的状态。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感觉就是在这一时期。20世纪80年代的泡沫可以说是1940 年体制作为战时经济体系尽管已经被时代宣告退场,却仍然苦苦坚持苟延残喘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战后日本经济史》
作者:[日] 野口悠纪雄
译者: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