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欧洲盛行的标枪兵在中国似乎没有市场

说到“掷矛兵”其实吧还是真的很有意思的一种兵种了,但是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古欧洲发现有人使用这种兵种的,到了中国古代好像这样的兵种就非常的少见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不符合古中国的战场情况,还是另有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所谓古代欧洲盛行的“掷矛兵”应该是指标枪。

一直以来,在我国古代军事史爱好者中就流传着一个说法“中国军队不用标枪,只有西方军队才用标枪”。有的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有强大的武器“弩”,不用标枪这种傻大笨粗的东西;而某位隋唐西北史研究的老教授,在其发表的关于怛罗斯之战的论文中,直接认为唐军缺乏阿拉伯人所用的标枪,是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

那些,所谓“古代欧洲盛行的“掷矛兵”为何在中国没有市场?”这事成立吗?

早在旧石器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制作能刺击也能投掷用的石矛。也正是这种可以远距离杀伤猎物的武器,最终帮助人类击败并淘汰了各种远古时代的巨大猛兽,并最终登上了食物链的顶端。

▲原始人使用石矛的狩猎场面

我国早在商代就存在一种小矛。在《殷墟青铜兵器研究》中提到“殷墟出土的青铜矛中,还有一种小体矛,其矛头长度为10多厘米,筩径也小……. 此种木柲及矛头似乎不太适宜于搏斗之用”。在之后的考古发掘中,这类小矛层出不穷,虢国墓地就出土了两类矛,大型的矛头长20cm左右,小型的矛头长10cm左右。在浙江湖州长兴也发掘了一批商周青铜矛,其中同样有大小矛之分。

▲长兴出土青铜小矛,长度都在10cm上下

一般认为,这就是青铜时代的中国标枪

在汉代将标枪称为鋋(音读 ch á n)。《释名 · 释兵》说:” 鋋,延也,达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也就是说,由此掷出,以达彼处。东汉马融《广成颂》描写田猎场面:” 飞鋋电激,流矢雨坠,各指所质。” 把凌空的飞鋋比作闪亮的雷电,非常形象。《晋书 · 朱伺传》记载,东晋将领朱伺曾在一次战斗中接住敌人掷过来的鋋,又反投回去。

▲汉代铁鋋

到了宋代。

宋高承《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旁牌》:“《宋朝会要》曰:太宗闻南方以标枪旁牌为兵,令萧延皓取广德军习之。军士之用标牌,此其始也。”宋王应麟《玉海·兵制四·咸平广捷兵》亦云:“先是帝闻南方以标枪旁牌为兵器,命有司制之。”宋代的标枪又称“梭枪”,宋代的《武经总要》一书中的枪九色里就有梭枪的图样。

▲《武经总要》插图

关于梭枪,明代兵书也有记载和补充,《武备志·军资乘·器械三》:“梭枪长数尺,本出南方蛮獠用之,一手持旁牌,一手摽以掷人,数十步内中者皆踣。以其如梭之掷,故云梭枪,亦曰飞枪。”

关于中国古代军队标枪的用途,主要有四种:

第一,对付盾牌

在《明实录》中就记载靖难之役中,朱棣面对“拥盾层叠自蔽”的南军,燕军一时间“攻之不得入”。于是燕军便用准备好的“木矛长六七尺,横贯铁钉于端,钉末有逆钩”,让勇士投矛“连贯其盾”,最终击破了南军的盾牌阵。在这种敌人用盾牌堆成龟壳阵的局面下,倘若朱棣没有准备掷矛,只有弓弩,可能结果就只是在对面的盾牌上多增加几根羽箭罢了。

第二,南方军队使用

更何况,弩弦和弓弦在我国南方潮湿气候下容易损坏,这无形中增加了后勤负担,甚至影响战斗力。但是标枪不会,只要人有力气,扛起标枪就能走,仍凭下雨刮风都不会损坏,反正扔出去打中人一样有威力,不至于像弓弩那样在大雨天损坏。因此南方人民更喜欢用标枪,也就有了下面一系列记载“今滇兵皆用标枪空掷,谓之标子”(《通雅•器用》)“獠童兵器,每洞各习一种,其习标枪者铁刃重二斤”(《渌水亭杂记》)。

第三,盾牌兵的副武器:

比如在宋代《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旁牌》中记载,“太宗闻南方以标枪旁牌为兵,令萧延皓取广德军习之”。之后戚继光更是将标枪看作刀盾手的价值所在,《纪效新书》中记载,“藤牌无弃枪(标枪),如无牌同”。卷十一介绍了具体用法:” 以标执在右手,腰刀横在牌里,挽手之上,以腕抵住。待敌人长枪将及身,掷标刺之。中与不中,敌必用枪顾拨,我即乘隙径进,急取刀在右(手),随牌砍杀。”

第四,水军使用:

据《武备志》记载,明代水师所用标枪有两种:一种称为 ” 小镖 “,即一般的标枪,长七尺(约合 2.2 米),枪头用精钢制做,枪柄用竹或硬木,” 船内兵俱习 “、” 掷之如雨。” 现藏于日本的明人绘《倭寇图卷》中有明军与倭寇水战的场面,把标枪 ” 掷之如雨 ” 的景象画得相当真切。明代水军用的另一种标枪称为 ” 犁头镖 “,也长七尺,但枪头大而重,用于从桅斗上下掷敌船和敌人,” 中舟必洞,中人必碎 “。

时至今日,在京剧刀马旦有一个传统武打技艺绝活—— ” 打出手 “。为了显示某一骁勇善战的女将战斗雄姿,常令四名或八名敌将分别站在舞台四角,将手中的双头短枪按顺序掷向女将。女将站台中,用手中花枪拨加双脚踢掷,把投来的短枪一一打回,这叫打出手,这种可以投掷的短枪的实战原型即是标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