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穆宗同治帝死因之谜:笑看笔记中的宫闱记述

权力,是最考验人性,也是最暴露人性的东西。

宫廷之中,为了权力,骨肉相残的历史记载,可以说,比比皆是。

宫廷之中,大多数情况下,所有的事情,均涉及国家体统、江山颜面,都是秘不外宣的。故而,很多时候,很多宫廷之事,一时之间,是难以厘清真相的。正因为如此,只要宫廷有事,风吹草动之间闪现的光影,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与权力联系起来,然后,猜测、想象、善意地杜撰、恶意地编造,各种消息、流言、传说便纷至沓来……

这样的结果,使得宫廷史事愈发让人觉得神秘、愈发让人好奇、愈发让人难辨真伪、愈发让人想一知究竟。

关于宫廷秘事,不说别的朝代,就清朝而言,光是重大的死亡事件,就令人眼花缭乱。

比如说,清世祖顺治帝究竟是出家了,还是死了?

比如说,清世宗雍正帝是自然死亡,还是被仇家杀死了?

比如说,清穆宗同治帝是因天花而死,还是中了花柳毒而死?

比如说,慈安皇太后是病死,还是被慈禧太后下了毒手而死?

比如说,慈禧皇太后死在清德宗光绪帝亡故后的次日,慈禧太后有没有对光绪帝做什么手脚?

举完以上的例子,忽然发现,上面的例子中,一共有六个人,其中五个人的死因成谜;最最不可思议的是,五个人中,有三个人的死,其死因直接指向了同一个人,也就是:

关于同治帝、慈安皇太后、光绪帝三人的死因,在各种资料记载中,大都或明或晦地指向了慈禧太后一人。

不知道,这是慈禧太后的狠毒?还是人们对慈禧太后的怨毒?

历史的是非真假,且留给历史爱好者慢慢探究吧。

这里,就从清穆宗同治帝的死因谈起,笑说一段清人笔记中的宫廷事件。

在讲说之前,先拉杂说几句闲话。

第一,关于同治帝的死因,说得最多的,就是中了花柳毒。花柳毒,即便是对普通人而言,都是很需要隐晦、非常丢脸的。对于皇室而言,这是事关国体、影响江山社稷的大事,如果皇帝中了花柳毒,那真是国家的颜面扫地、社稷的尊严尽失。所以,很多资料记载中,都说同治帝的死因,是清廷用出天花来搪塞,以天花掩盖花柳毒的真实。

第二,无论同治帝是死于出天花,还是死于花柳毒,最主要的矛头,都指向同一个人,那就是慈禧皇太后。关于这一点,又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同治帝的确死于出天花。记载者认为,他天花都已经出完了,却因为慈禧太后虐待他的皇后,导致他气愤中天花复变,病情恶化而死;

第二种说法是,同治帝死于花柳毒。记载者认为,如果按照花柳毒来治,他或有生的契机,但是,慈禧太后嫌丢脸,硬是要御医按照出天花来治花柳毒,最后,药不对症,结果是死路一条。

关于第二种说法,说的人多,看的人多,猜想,大概信的人也就多了。

关于第一种说法,即使说了,很多人也不会相信。

那么,这里就来说第一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记载较为详细的资料,可参见清人恽毓鼎的文字。

既然说到恽毓鼎,那就先简单介绍一下其人。

恽毓鼎,字薇孙,一字澄斋,河北大兴人,祖籍江苏常州;光绪十五年进士,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侍读学士,国史馆总纂,宪政研究所总办等职,担任晚清宫廷史官达十九年之久;著有《恽毓鼎澄斋日记》,起于公元1882年,迄于公元1917年,计120万字,是几十年工作与生活的全面记录,也是研究清末人物的一份宝贵资料。

恽毓鼎在其所撰的《崇陵传信录》中,对同治帝的死,记了一笔。

同治帝的死因,按照恽毓鼎的记载来说,其实,他就是罹患痘疹而亡。

外界对同治帝的死因,议论纷纷,大都指向花柳毒所致。

恽毓鼎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话说,农历甲戌年十二月初四日,同治帝的痘疹已经结痂。

结痂,预示着痘疹已经度过了危险期,患者生存的希望,已经大大增加。

同治帝的痘疹结痂之后,按照当时宫中的旧例,是要答谢痘神娘娘的。

原本,宫廷就重礼仪,加之事关皇帝的死生,相关礼仪,就更加严肃隆重。

同治帝痘疹结痂之后,答谢痘神娘娘的宫廷仪式中,有幡盖、有香烛、有花卉、还有鼓乐,并以规范的仪式,将痘神娘娘恭送至大清门之外。

大清门,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年间,是皇城的正南门,古人以南为贵,故有“国门”之尊。明朝时称大明门,大学士解缙题写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清朝顺治元年改名为大清门。曾是明、清两朝的国门象征,平常日子不得开启。

当日,太医院判李德立进入宫内,为同治帝把脉。把脉的结果,向外通报,皇帝已经全然大安。

因为李德立上报皇帝大安,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还许诺,要进行厚赏。

可是,到了当天夜半时分,宫内又忽然传出谕旨,紧急催促李德立进宫诊疗。

李德立接到谕旨,大惊失色,踉跄来至乾清宫。

据述,现场的情况是,同治帝气色大变,而且,痘疮溃破塌陷,散发出的气味非常难闻。

载记前说,当日诊断已结痂,大约半日光景,痘疹就溃烂塌陷,而且气味难闻。这于常理,似大为不通。不知医学上可有此种临床症状?

李德立一看,比听到谕旨召进宫内时更加吃惊。

同治帝病情恶化,李德立明白,这下,谁都没有回天之力了。

就李德立多年来的行医经验看,他自己都没办法解释,究竟为什么会病情反复,并出现这种状况。

没多久,就传出了同治帝驾崩的消息。

关于同治帝的死,据说,后来,渐渐有消息从宫内流传出来。

风闻,同治帝的死,和孝哲毅皇后有关。

孝哲毅皇后,是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后因册封皇后而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大学士阿鲁特·赛尚阿孙女、清文宗咸丰帝顾命八大臣郑亲王爱新觉罗·端华外孙女、三等承恩公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孝贞显皇后姑表外甥女、恭肃皇贵妃侄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选秀女时,指立为皇后,九月十四日,以惇亲王奕誴为正使、贝勒奕劻为副使,册立为皇后;九月十五日子刻,入宫合卺;同治十三年皇帝宾天,同年十二月,清德宗光绪帝即位,奉两宫皇太后命,尊为嘉顺皇后;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寅时,崩于储秀宫,年二十二岁。

就宫廷政治的角度看,孝哲毅皇后的外祖父端华,是慈禧太后的政治对手。咸丰帝死后,端华被慈安、慈禧两宫联手,以“专擅跋扈罪”赐死,死后降爵。

另外,从两宫垂帘,政治较力的角度看,孝哲毅皇后是慈安太后的外甥女,慈安太后是慈禧太后掌握权力的最大障碍。

孝哲毅皇后的背景如此,猜想,即使她不在政治上站队,她也一定会被划入慈禧太后的对立面。

清人的相关资料显示,当时的情况也大约如此。

孝哲毅皇后聪明敏慧,深得同治帝之心。但是,慈禧太后对她很看不上眼、也看不顺眼。

虽说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都是孝哲毅皇后的婆婆,但是,皇帝是慈禧所生,所以,在婆媳关系上,孝哲毅皇后与慈禧太后的关系更为亲近。

亲近的关系不一定是好事!

一般情况下,亲近的关系也可有两个面向来观察:

一个是,亲近的关系,能够使得善待加倍;

另一个是,亲近的关系,还可能使施虐更为便利。

不幸的是,孝哲毅皇后与慈禧太后的亲近关系,属于后者。

据说,孝哲毅皇后常常受到慈禧太后的苛责与虐待。

十二月初四日,也就是同治皇帝痘疹结痂那天,孝哲毅皇后又受到了慈禧太后的谴责。无人倾诉,孝哲毅皇后在乾清宫探视同治帝的病情时,她就哭着把慈禧太后谴责自己的冤屈,在丈夫面前进行了苦诉,并且边说边落泪。

同治帝所处宫殿的暖阁,屋子很是深邃,因为天冷,为了御寒,所以,就在屋子中间用帘幕做了阻隔。

传闻,有人汇报孝哲毅皇后在探视皇帝,慈禧太后就悄悄尾随其后。

宫中的内监看见慈禧太后来了,准备入内向皇帝报告。慈禧太后摇手示意,不让内监作声。

更夸张的说法是:

慈禧太后为了不惊动孝哲毅皇后与皇帝,她竟然脱掉了鞋袜,尾随进去,在帘幕边上偷听人家夫妻说话。

写道这里,就有些想笑了。

第一,即使权力的斗争血雨腥风,但是,就当时的情况看,似乎还没有严重到这么夸张的程度。

第二,这里的描述,这种做法,似乎连文学作品中那种极度恶劣的恶婆婆也做不出来。

第三,农历十二月,京师的冬天也够冷吧。同治帝的暖阁都拉了帘幕阻隔寒气。慈禧太后脱鞋、脱袜子,她不冷吗?再说,即使她不冷,她不怕失了脸面和体统吗?

第四,偷听儿子儿媳的墙根,这是有多么变态的心理啊?

第五,就《崇陵传信录》全书看,作者明显有左袒皇帝们的倾向。

笑归笑,文字还是要继续铺陈下去。

据称,慈禧太后听到孝哲毅皇后向皇帝告自己的“御状”之后,又听见同治帝安慰孝哲毅皇后说:

“卿暂且忍耐一下,总会有出头之日的!”

听到这话之后,慈禧太后大怒,揭起帘幕,进入同治帝养病的暖阁之中,抓住孝哲毅皇后的头发,就拖了出来,而且,边往出拖,边痛打。

这哪里是慈禧太后啊,这是比某电视剧的某嬷嬷还要凶残的老太婆啊!

再说了,她用得着自己亲自动手吗?

她有必要施行这样的泼妇行径吗?

即使她不在乎孝哲毅皇后,她不怕伤到自己的贵体吗?

然后,慈禧太后传内廷侍从,准备大杖,打算对孝哲毅皇后施行家法。

同治帝见此情状,吓得不轻,而且,他对眼前的状况伤心至极,他挣扎着,从床上掉了下来。

同治帝掉在地上之后,就昏了过去。

内监们七手八脚把同治帝移到床上,救治了半晌,他才苏醒过来。

就这样,即将痊愈的痘疹发生了病变,病情立刻恶化。

慈禧太后听说同治帝病情恶化,才释放了孝哲毅皇后。

然后,慈禧太后又诬责孝哲毅皇后,说是她房帏不谨,导致同治帝病情突然恶化。

同治帝死后,清德宗光绪帝继位,孝哲毅皇后被封为“嘉顺皇后”。

同治帝死后,孝哲毅皇后痛不欲生,两个月之后,即次年二月二十日,她吞金自杀。

孝哲毅皇后的父亲崇绮,也因为这件事触忤内廷,闲废了二十多年。

写到这里,又想笑了。

原本,以为这位任清朝宫廷史官达十九年之久的恽毓鼎的文字,可以如其书名一样“传信”,可是,越是行文,越是觉得,他这样的文字,不是在记史,而是在作剧。

行文已基本结束,作剧就作剧,就当是当时的风闻速写,也可备一说。

看历史、看人心、看热闹,猜想,就以上的文字,多少总有一点可以看到的东西。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崇绮闲废了二十多年的话,也与历史记载相去甚远。

还有,史载,同治帝是死在养心殿的。养心殿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

当时人以讹传讹,已经到了这般的程度!

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