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势单力薄到兵强马壮,八年抗战,129师的扩兵、建军与整编之路
文:任微言卿
在八路军的三个师中,129师最初是人数最少的一个,115师共15000人,120师共14000人,129师只有13000人。抗战军兴至打败日本,129师风起云涌般膨胀壮大,至1945年8月,129师所属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已经达到30余万人,兵力最为雄厚。
兵力人数从最少到最多,129师是如何做到的?
本文不去探讨来龙去脉非常复杂的部队建制沿革,仅就129师发展的主要脉络进行一番梳理。
以老部队为骨干,扩充部队
1937年8月25日,红四方面军奉命改编为八路军129师,红4军整编为385旅,红31军整编为386旅。此时红4军下辖10、12师,按顺序缩编为385旅769、770团。红31军下辖91、93师,顺序缩编为386旅771、772团。
129师开赴抗日前线时,并不是全师出动,770团及129师特务营、工兵营、辎重营和骑兵营,奉令留守陕甘宁边区。129师带到山西抗战前线只是769、771、772三个团,总兵力9367人,这是129师日后发展壮大的火种。
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给129师划分的作战区域是晋东南的太行山区、正太铁路南北,这里大多数是山地,地形虽然复杂,但腹地广阔,易守难攻,人口众多,有利于化整为零、分兵作战,这正是原红四方面军的拿手好戏,徐总指挥素有“撒豆成兵”的本领。
129师的战略分兵、扩军主要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是1937年年底至次年年中,全师向晋东南、冀豫边、太行山区南部几块区域挺进。第二期是1938年4月起,向冀南平原挺进。
谈到扩军,不能不提129师教导团,这个团并非像771、772那样的战斗团,而主要是红四方面军改编时的编余干部和西路军归队干部组成,人员都是经过长征和西路军战斗留下来的精华,日后很多干部都作为火种撒到太行腹地,带起一支支队伍。
第一期分兵,正值129师全军跨越同蒲、正太铁路向东向南对山西日军作战,以师教导团及部分连队为骨干,组织了多支小部队深入太谷、榆次、寿阳、和顺等地,开展群众工作,筹建抗日根据地。
当时成立的部队很多,较有名气的包括秦(基伟)赖(际发)支队、汪乃贵支队、赵(基梅)涂(锡道)独立游击支队、桂(干生)张(贻祥)游击支队,此外还组建了独立团、先遣支队、唐天际支队、游击大队等部队,129师各部如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扩兵扩军。
审时度势,129师进行了部队出兵后的第一次整编,4月份正式成立晋冀豫军区,将各支新建部队调整为5个军分区。6月12日,129师决定新建385旅(老385旅留守陕甘宁边区)。至9月,385旅、386旅都扩编到7000余人。9月至12月,129师将早先成立的各支游击队进行合编,组建了相当于旅的3个新支队,独立支队(司令员桂干生)、先遣支队(司令员张贤约)、独立游击支队(司令员赵基梅)。
至此,129师全师发展到5万余人,其中主力部队3万人,地方军区武装2万人。
第二期分兵,是在晋东南反“九路围攻”胜利之后发动的,此时太行山西麓山西境内的几块根据地初步奠定,主力部队得以抽身向太行山以东、以南开辟和巩固新区。
为了进军冀南平原,129师早就作出准备,先后派出以孙继先、胥光义为首长的挺进支队、386旅副旅长陈再道率领769团1、5、10连、暂编骑兵连及2营机枪连组成的东进纵队,以及129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率领的骑兵团陆续进入冀南。
三支部队达到冀南后,收编和改编当地抗日武装,协助冀南当地中共党组织建立游击队,以老连队为骨干扩建新部队。
正式向冀南进军是在1938年4月,129师决定将全师主力以平汉铁路为线,编为路东纵队、路西纵队,副师长徐向前带着769团和115师一部开赴冀南首府南宫镇,统一领导路东纵队。
紧随其后,刘邓首长率129师机关转出太行,前出至邢台地区指挥战事。王新亭率771团为左翼,陈赓率772团为右翼,沿平汉路展开,支援徐向前在冀南各地的展开。
在对日伪作战之同时,各部抓紧时机大力扩编,到1938年底,129师在冀南的扩军成果为:组建冀南军区(司令员宋任穷),下辖5个军分区;组建新的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司令员段海洲)、新的东进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先遣纵队(司令员李聚奎)三个旅级部队。129师在冀南的部队扩展到1.85万人。
截至1940年,129师通过两期战略展开,部队实现了快速发展。1940年五六月间,129师将所属部队进行了统一整训,除保留原385旅(旅长陈锡联)、386旅(旅长陈赓)之外,将各支番号的新建部队、纵队整编为第1、第4、第7、第8、第10、第11共六个新编旅。
经过此轮整编,129师建制更为健全,组织领导更为齐整,全师共11万人。
在主力部队积极作战的同时,129师还创建了各级军区,领导和指挥地方抗日根据地建设。
经过1937年10月到1938年初与日军的多次作战,129师陆续在太行山南部和河南滑县道口镇至博爱县清化镇铁路沿线收复失地,先后取得了反“六路围攻”、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役战斗的胜利,巩固了扩大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1938年4月,正式成立晋冀豫军区,设5个军分区,从各团、营、连抽调骨干与游击部队合编,组成直属军分区的支队。新的部队经历了血与火的锤炼后,也都成长为了主力团。百团大战129师出兵近40个团,就是这种不断分兵、扩军的辉煌成功。
1938年秋,成立冀南抗日游击军区,下辖5个军分区。
1940年,第386旅奉命进入太岳地区作战,带着772团巩固地方党组织创建的太岳根据地,形成正规军、地方武装、民兵的三合一作战力量。
1940年五六月间,129师根据部队已经形成的三大作战区域,结合八路军全军整编整训,撤销晋冀豫军区,成立太行、太岳、冀南三个军区。
1941年到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到最困难艰苦的时期。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实行精兵简政的政策,129师对军区进行了多次整编,除386旅之外,新385旅和各新编旅陆续与军区、军分区机关合并,各作战团下放到军区、军分区管理或合并。
1943年10月,八路军前方总部与129师师部实行合并(保留129师番号),原总部直属各部队也陆续纳入129师建制内统一指挥。
经过整编,部队减少了一级指挥层次,主力部队实现地方化,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一部分力量,保存了日后发展壮大的基础。
129师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教导团、老连队为骨干扩充新部队,一方面又以地方武装为基础扩大新部队,同时还收编、整合、改造杂牌抗日部队,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比如在冀南地区,国民党溃败之后当地留有多伙土匪、杂牌武装、私人势力,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设法改造这些武装,避免被日军利用。徐向前给予他们保证,改编后与八路军主力部队同等待遇,一视同仁,不缴枪。冀南两支较大的杂牌武装“青年抗日义勇军团”和“民众抗日自卫军”先后加入129师。
仅在冀南一地,129师就收编各地民团、保安队等杂牌武装2万余人。129师向这些部队派遣老红军干部和中共党员,帮助改造部队,在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确保党对这些部队的领导。
129师还争取了一些原国民党军官和部队的易帜,如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团长范子侠,不满国民党反动政策,毅然辞去军职,另寻抗日救国的途径。他在成立抗日义勇军,组建冀察游击第二师。在刘邓首长的争取下,他将部队改名为“平汉抗日游击纵队”,接受八路军的领导。范子侠后来任129师新10旅旅长,在1942年的一次战斗中牺牲。
在山西境内,还有一支隶属于晋绥军编制,但是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山西新军。到1939年4月,山西新军共发展至4个决死纵队,共46个正规团。1940年春,山西新军抗敌决死第3纵队万余人划归129师。
1944年春,由八路军第二纵队创建的冀鲁豫军区1.5万余人并入129师,冀鲁豫军区的加盟,让129师从三区扩大为四区,即:太行、太岳、晋冀豫、冀鲁豫。
与冀鲁豫一起划归129师的有很多八路军老部队,包括原115师教导3旅7团、教导4旅10团、前总朱德警卫团这样的红军团。
到1944年夏,129师陆续创建了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根据地,形成了广阔的晋冀鲁豫解放区,最鼎盛时人口有3000万,县城110座。著名的抗日歌曲《太行山上》,歌颂的就是以129师部队为主的八路军将士的战斗生活。
到1944年,日军在多次战场陷入失利,华北抗日形势取得了明显好转。129师部队积极主动向日伪发动攻势作战,恢复和发展力量,一面迅速扩充野战兵团和主力兵团。到1945年8月,共有4个军区、21个军分区、2个独立旅、1个直属师(注:1945年7月,国民党38军毅然起义,部队改编晋冀鲁豫军区直属第17师)。
通过分兵扩军、组建军区、收编部队等方式,129师在抗战中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主力386旅更是名气响亮,乃至“专打386旅”成为一句日军的口号,很多热血青年慕名参加129师,这样下来129师的兵力自然是越来越多。
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由129师发展来的晋冀鲁豫军区已经达到30余万人,超过了由115师主力和山东纵队发展来的山东军区、115师一部开创的晋察冀军区和由120师主力发展而来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129师暨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后来发展成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解放战争中共歼敌200多万,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参考文献:
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