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灭了太平天国?藏在洪秀全曾国藩背后的那只手

来源:谈资

课堂上无所不能的学霸,到考场上就变成一败涂地的学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体验?洪秀全体会最深刻。

洪秀全出生在广州花县,生下来就聪颖过人。宋朝时洪氏家族曾为朝廷高官,但到了清朝已经下降成贫穷农民。跟从小只会放牛的同龄人不同,洪秀全七岁开始在村中的小书塾里读儒家经典,一入学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学习天赋。不但在几年内熟背四书五经和科举考试所需的教辅材料,其他的文史书籍也看了不少。

族人深信他是洪家复兴的关键,期盼他能带领家族重震声威。老师们觉得他是少见的可造之材,都愿意无偿教导他。族人集资供他去更好的学校上学,以便在科举考试时不致于输在起跑线上。

1827年,13岁的少年洪秀全第一次去广州参加为期三天的乡试。第一天结束时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但之后成绩每况愈下,第三天结束时榜上无名。

幸好他还算年轻,于是回家闭门苦学,这一复读就是9年。22岁的青年洪秀全又去参加乡试,结果再次名落孙山。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来年第三次再考,只不过再落榜而已。

这次考砸之后,洪秀全实在不堪煎熬了,身心疲惫得要被人抬才能回到家。此时他向家人道歉,说辜负了大家的期望——只是我也不想这样,然后就闭上了眼睛。

都以为他要死了,结果他只是睡了,时睡时醒大概有四十天。醒来的时候,他向族弟洪仁玕讲述他的异梦:在一个华丽与光明之地,金须黑袍的老者引他俯瞰世间芸芸众生的污秽与罪恶,并给了他一把剑要他斩妖除魔。另一个中年男子要洪秀全称他为“长兄”,并教他如何斩妖除魔。

族人都以为这个曾经的天才儿童精神分裂了。但当洪秀全彻底醒来之后,洪仁玕发现他居然变得更高、更壮、更聪明,甚至连颜值都提升了。恢复理智之后,他重新振作起来,准备——再度冲击科考。

1843年,29岁的洪秀全第四次冲击乡试,这一次,他终于还是没考上。回到家里,心灰意懒的他偶然发现柜子里有一本传道小册子《劝世良言》,那是几年前在广州考试时,一个传教士塞给他的,他拿回来就往柜子里一扔了事。

这次他开始仔细研读,居然大彻大悟。他告诉洪仁玕,他知道六年前的异梦是什么意思了:黑袍老者是上帝,长兄是基督,妖魔鬼怪是孔庙寺庙里供奉的偶像。

洪秀全自己给自己施洗,然后丢掉他学堂里的孔子牌位,跟着开始在附近传道,后来又去了广西。过了4年,洪秀全首创的上帝会已经有了2000名信徒。

再后来的事情地球人都知道了: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事,宣告太平天国成立,并带着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一批核心成员以及数万太平军从广西一路北上。两年后他们抵达长江边时,人数已经达到了50万。

很快他们杀到了南京。南京外城里的内城是专供满族人居住的地方,两万满族男人此时不是拿起武器抵抗,而是跪地求饶。于是太平军像杀猪一般,把他们全部宰掉了。

还有他们的妻子。

还有他们的儿女。

跟同龄人洪秀全一样,曾国藩同学也考得很辛苦。不一样的是,辛苦没有白费。

曾国藩比洪秀全大三岁,湖南乡下农民出身。到他父亲那一辈之前,家族里还没有男丁考取过功名。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为了考取秀才,考了16次都落第。等他终于考成功时,大儿子曾国藩都21岁了。

曾国藩比他父亲强,他只考了7次,就在22岁那年中了秀才。第二年,他就通过了洪秀全同学屡战屡败的乡试,成了举人,获得了去北京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就要难得多了,曾国藩也是第三次才考上。

1838年,洪秀全还在为下一次乡试做准备时,曾国藩已经考取了进士,进入了全中国考生人人都羡慕的翰林院。在全国四亿人口里,进入翰林院的只有一百人。凭借读书考试,他进入了帝国的最高权力中枢,也在朝中找到了依靠的后台。

1852年曾国藩的母亲去世,按照当时规定,他必须辞官回乡守孝三年。1853年太平军在华东所向披靡,咸丰帝下令命曾国藩在湖南就地办理团练。对于满人而言,把地方兵权交给汉人,不是情势危急几乎不可能。

曾国藩一开始真的是拒绝的。他觉得自己从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能力不够。另外要他向湖南各地那些只管自己死活的乡绅筹款练兵,他也觉得是自讨苦吃。他以守孝未竟的理由,把婉拒任命的奏折都写好了。

但太平军攻下武昌、控制长江中游的消息传来,父亲和兄弟都恳请他接下任命,以免家乡毁于战火。最终曾国藩同学被说服了,他收回了准备发出的奏折,接下了团练大臣的职位。

在洪秀全登上历史舞台两年后,这场大戏的另一名男主角曾国藩,终于也登台亮相。

曾国藩看不起衰朽的清军绿营,他要以戚继光为榜样,从头开始另建新军。他的原则是“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他以同乡近邻的人际关系方式招募统兵官和新兵,这就是后来完成覆亡太平天国大业的湘军。湘军的每一名士兵,都是统兵官在自己家乡亲自招来。

但战场上的经验是用失败换来的。1855年,曾国藩被太平天国名将翼王石达开在长江上打得大败,他的湘军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曾国藩投水自杀,幸而被部下救起。

1858年,湘军在安徽三和城遭遇大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战死,一同战死的还有六千湘军士兵。

如果不是1856年太平天国内讧,死了数万从两广出来的百战精锐;如果不是1857年翼王石达开出走带走数十万将士;如果不是洪秀全自己只管玩嫔妃不励精图治——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外力的干预,曾国藩能不能打赢这场仗,只有天知道。

1859年,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抵达天京,被封为干王,很快他提出了新政方针《资政新篇》。洪仁玕一心想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结盟,并因此而制定了友好向洋的外交方针。他觉得英国人没有理由不站自己这边:都信奉上帝而非孔孟。出于这样的考虑,太平军进攻上海时被英法联军击退,洪仁玕也没有加以报复。他还指望洋人能出售或贩卖汽船给太平军,使他们能顺利地控制长江上下。

与此同时,曾国藩对洋人却十分警惕,他认为怀有私心的外国人在此时主动提出愿意提供帮助,难免没有背后的目的。

一个主动贴上前来靠拢,一个满含警惕戒心远离。英国会帮谁呢?一开始是谁也不帮。自洪秀全起事以来,英国的态度就是严守中立,加入任何一方作战的英国人都会被判刑或罚款。

1860年,在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逼清朝政府签下《北京条约》之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条约规定清政府一共要付给英法两国1600万两战争赔款,而这时国库存银所剩无几。所以清政府唯一能用于支付赔款的收入来源,就是上海和广州两地的对外贸易关税。

如果英国想拿到赔款,就首先要保证清廷的存在;否则清廷被太平军打垮,英国一分钱也拿不到。那么英国会帮谁,似乎不是很难判断了。

1860年,曾国藩派自己的弟弟曾国荃围攻安庆,准备拿下这个对封锁南京至关重要的城市。太平军的应对之策是派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清两路杀奔武昌,准备拿下武昌后回师解安庆之围。

但武昌汉口,正是《北京条约》明文规定的对英开放口岸之一,而此时英国驻华舰队正在汉口。1861年1月,英国领事巴夏礼与英王陈玉成在黄州见面,巴夏礼以破坏贸易为由,明确反对陈玉成攻占汉口。

就在陈玉成犹豫不决时,李秀成的部队也未能及时赶到预定地点,最佳战机已稍纵即逝,陈玉成率军撤离,攻下武昌解安庆之围的原定计划已土崩瓦解。

即便被围,安庆也仍然通过八艘走私的外国船,保证从水上获得外界给养,使曾国荃始终无可奈何。一艘船带来的两百吨米,就能让安庆继续坚守一星期。而曾国荃也不敢向外国船攻击,因为不知道惹怒了英国人会不会得不偿失。

但曾国藩对此的抱怨,通过北京新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传到了英国人那里。然后英国驻上海领事向外国船只宣布:如果清廷攻击试图向安庆输送物资的任何船只,英国海军对此不会提供任何保护。

在英国的干预下,安庆给养中断,最终在坚守一年多之后失守。曾国荃下令屠城,于是城中的一万六千人丧命。正是英国的干预,为湘军打开了攻向南京的东大门。

安庆失守之后,忠王李秀成把战事引向上海,准备以大兵压境之势迫使上海官员自己投降,以兵不血刃的方式拿下上海。而此时,曾国藩受上海乡绅的委托,决定派兵赴上海救急,并成为向西攻击南京的又一支部队。只是走陆路,是没办法通过太平军占领区的。

这次又是英国人帮了曾国藩。英国麦肯锡洋行,用汽船将李鸿章的9000名淮军从安庆沿长江运到上海,南京的太平军根本不敢向经过的汽船开火。曾国藩不信任洋人,却得到了洪仁玕朝思暮想也没能拿到的汽船支援:英国人又帮湘军打开了攻击南京的西大门。

而早在这之前,由英法雇佣军组成的“常胜军”,就已经在与太平军交战了。1862年5月,清廷在英法联军的炮轰支援下,重新攻占宁波。1863年12月,英国人戈登带领常胜军与淮军一起攻占苏州。虽然由于李鸿章杀降引起戈登愤慨,导致英国终止了与清军的军事合作,但此时已经无关大局。因为太平天国只剩下南京一城可守,城破不过只是时间问题。

最终在围城两年后,曾国荃于1864年7月攻占南京,太平天国灭亡。此时在地球的另一端,离美国南军投降,也只剩下不到一年了。

《天国之秋》的作者裴士锋认为,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迫使英国有所行动,从而影响了中国内战的结局。中国与美国是当时英国最大的两个经济市场,英国面临着同时失去这两大市场的风险。英国一开始本来对中国的交战双方保持中立,但最终因为放弃中立转向清政府一方,才得以保持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也就是说太平天国的覆灭,与美国南北内战北军的胜利之间存在直接关系,而关键就在于英国的选择。

在整场战争中,英国的参与力度似乎并不明显,并未派遣陆海军与太平军直接对抗。但几乎在每一个决定战局的关键时刻——阻战汉口、争夺安庆、保护上海、拿下苏州——英国人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左右了整个战局的走向。

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由此作出选择带来的结果是:从伦理上反对向洋人求助的曾国藩,最后却是最大的受益者;一心想希望获得西方支持的太平天国洪仁玕,却在英国的干预下被消灭。历史的反讽莫过于此。

从1851年持续到1864年的太平天国战争,至少两千万人因此而丧命。这场战争看上去好像只是曾国藩和洪秀全的互斗,其实却与西方势力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洪曾两方势均力敌互有成败,而决定最终胜负的,就是1860年开始的、英国的外交和军事干预。英国的此次选择对中国政局走势的影响之深刻剧烈,远超以往中国人的想象。

实际上,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发生在中国境内的事就不完全是中国内部的事了。从太平天国到甲午战争、从义和团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西安事变,可以说没有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不包含着境外势力的相互干预和彼此博弈,没有一次中国历史的书写方式是由中国人自己决定的。

太平天国灭亡三十年后,另一个广东人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他将亲手完成当年太平天国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未竟使命。再过几十年,另一个湖南人将更全面、更深刻、更彻底地改变中国。

一部中国近代史,表面看上去,就是两个湖南人对抗两个广东人的过程。但在时代变迁的大棋局里,几枚激烈厮杀的棋子背后,多的是那些像英国一样的手。

而绝大多数人如今,只看得见棋子。

参考:裴士锋(Stephen R. Platt)著《天国之秋》 黄中宪/译 谭伯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