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到底是不是东北地区的别称?

历史研习社
作者  假行僧
不但新闻的统治是日本,金融的统治是日本,产业的统治是日本,即军事的统治也是日本……无论何人一入满洲境内,只是看见日人论调的新闻报纸,充满市面的金票,意志洋洋的日本军警,与侵略中国的一切野蛮行为”

“满洲”到底是不是地理概念,能不能和“东北”等同呢?

那就得看看“满洲”一词是怎么来的了。

01新兴“满洲”:是族名不是地名

满族的先世,众所周知,就是女真(英文Jurchen,满文Jušen)。

在明代,明人称其为“诸申”,其实就是女真的另一种写法。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诸申”一词,有些不合时宜了。

一方面,女真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诸申”成为了平民阶层的专指名词。用“诸申”来指代皇太极这样的贵族阶层,显然是不被接受的。这有点像明代朝鲜人口中的“棒子/帮子”——你用他来称呼朝鲜社会中的底层帮佣一类的人,没问题,对方还接受;但你要是管朝鲜王公大臣叫“棒子/帮子”,那就成了辱朝了。

比如《满文老档》所载,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十月二十六日,皇太极在行猎之时,告诫诸位贝勒说“尔等不可以诸申所射之兽,冒己之所射而夺取……”,很明显,这里的“诸申”指的不是全体女真人,而是区别于贵族(贝勒)们的平民阶层。

另一方面,“诸申”毕竟是明人对女真人的称呼,而不是女真的自称,其中多少包含了轻蔑侮辱的贬义成分。随着后金建国,自然不能再用这种侮辱性质称呼自己。

总而言之,新兴的女真政权,需要一个新的族名——“满洲”(英文Manchu,满文Manju)登场了。

公元1635年(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皇太极发布诏谕:“我国之名原有满洲、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每有无知之人称之为诸申。诸申之谓者,乃席北超墨尔根族人也,与我何干?嗣后凡人皆须称我国原满洲之名,倘仍有以诸申为称者必罪之。“

这道诏谕,把”满洲“一词推上了历史舞台——“满洲”是族名而非地名,确凿无疑。

需要说明的是,诏谕里的“我国”的翻译,存在瑕疵。满文原文作“musei gurun”。“gurun”一词,原意是“人群”,后来才有的“国”的意思。也就是说,诏谕里的“我国”实际上是“我族”之意,“满洲”和“后金”一个族名一个国名并不冲突——这是当年汉化组的锅。

同年成书的《满洲实录》一书,开头便是:

manju gurun i da᠈ golmin šanggiyan alin i šun dekdere ergi bukūri gebungge alin᠈ bulhūri gebungge omoci tucike……

满洲原起于长白山之东北布库哩山下一泊名布勒瑚里……..

很明显,这里的“满洲”肯定不是地名——难不成土地还能长腿走路、有个老家?

那皇太极就成了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创始人)了。

到了公元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官方的《满洲源流考》一书编成。开篇便是

“满洲本部族名……今汉字作满洲,盖因洲字义近地名,假借用之,遂相沿耳,实则部族,而非地名,固章章可考也”

这再次确认了“满洲”是族名不是地名——按英语说,应该是Manchu而不是Manchuria

再到1907年,东北改制,清朝设立东三省总督——“derigi ilan golo”(东三省)也登上历史舞台了。事实上,终清一朝,“满洲”在官方口径中,从来没有充当过地理名词。

01双重“满洲”:是族名又是地名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在清代,官方从不认为“满洲”一词有除了族名以外的其他含义,但从《满洲源流考》的话语中,也能看出,在民间,把“满洲”当做地名的行为应该存在,甚至很普遍,所以需要官方特意强调乃至辟谣。

究其原因,倒也简单。满洲作为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代名词,是不可能跟所属地域完全脱离关系的。正如今日,想到英国,便自然想起英伦三岛;想起日本,便自然想起日本列岛;至于美国和美洲,英文更是傻傻分不清楚——把国民、族名与其长期居住地划等号,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仅国内如此,一些邻国也开始这样理解“满洲”了。

先说北方的邻居——俄罗斯。

俄罗斯应该是最早一批接触到中国东北的外国之一。俄语习惯,经常以“族名+рия”来命名地点,意为“某族人生活的地区”。他们对东北的称呼即为“Маньчжурия”,直译为英文,即为“Manchuria”,意为“满洲人生活的地方”。

直至今日,内蒙古满洲里市,俄文依然是Маньчжурия,即“满洲利亚”——至于为什么要翻译成满洲里,可以参考曾母暗沙改名始末。类似的,西伯利亚,一种说法就是“鲜卑利亚”,意为“鲜卑人生活的地方”——至于为什么俄国人会知道鲜卑——他们还知道“契丹”呢!

▲ 地理概念上的“满洲”,可以专指东三省(深红),

也可以包含内蒙东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浅红)

另一个邻居就是日本了。日语“满洲”,写作“満州”——注意到区别了么?没错,这是日本人对“满洲”的理解,而“州”在日语中,就是相当于俄语的“рия”。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于“满洲”有重大意义——两个对“满洲”都有着地理概念理解的国家,在它们认为的“满洲地区”交战。随着国内外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满洲利亚”不仅名扬西方,更反过来影响了中国国内对“满洲”一词的认识。

终于,在辛亥革命后,“满洲”“东北”一词一样,都可以指代今天的东北地区,两者别无二致——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

再如,1927年12月22日《关于中共满洲省委临委工作给中央的报告》中称:

“整个满洲的政治,完全是日本统治,不但新闻的统治是日本,金融的统治是日本,产业的统治是日本,即军事的统治也是日本……无论何人一入满洲境内,只是看见日人论调的新闻报纸,充满市面的金票,意志洋洋的日本军警,与侵略中国的一切野蛮行为”

通篇都是“满洲”,说明当时的“满洲”已经作为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地理名词使用了。

▲ 位于沈阳的中共满洲省委旧址

03尴尬“满洲”:污名化的阴影

“满洲”一词在今日为什么变得敏感异常,我想大家都知道的。

自伪满洲国成立后,“满洲”就成了日占东北的唯一正式称呼。甫一开始,尚无所谓;但随着反日浪潮的暴涨和抗日战争的爆发,“满洲”一词也因为伪满洲国而变成了敏感词。时至今日,见”满洲“便拍桌顿足、失声痛骂者,大概都是对抗日战争那段黑暗历史的应激反应。

讽刺的是,伪满洲国在把“满洲”一词弄得污秽不堪的同时,它自身和“满洲”的联系,大概只剩地理概念和那个傀儡皇帝了。最典型的例子——谁见过一个满文都没有的“满语课本”?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满洲族改名为满族,“满洲”一词也逐渐地从官方话语和民间生活中消失。当然,还有一些企事业单位保留了“满洲”的名称——比如北满特钢。这时的“满洲”,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遗留,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和标记。

参考文献:

1.(清)《满文老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译

2.(清)《满洲实录》

3.王禹浪、王文轶,《“满洲”称谓研究综述》,2013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