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执政初期为何很讨厌太监
来源: 程万军
崇祯皇帝对魏忠贤下手,铲除魏忠贤,在当时来看,绝对是大快人心的。无论哪方面讲,魏忠贤都绝对算不上一个好人。 请欣赏本人新作《东林沉浮》选24—
崇祯执政初期为何很讨厌太监
魏忠贤死后,新皇崇祯对阉党大规模清算开始了。
十一月初九,崇祯帝下旨,将贬回原籍的崔呈秀捉弄归案,崔呈秀已知主子魏忠贤自尽之事,明白大势已去,不可能再翻盘了。于是把妻妾招呼到身边,把珍宝都放在眼前,呼酒痛饮,然后也上吊自杀。
这种死法倒是很符合崔呈秀的追求:金钱美女。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十一月十七日,崇祯帝下令在浣衣局“掠死”客氏,所谓“掠死”,就是用荆棘条子将犯人活活抽打死。
魏忠贤和亲密伴侣客氏就落得这个下场。先后死于非命,死前连一面也没见。
客魏死后,民间演绎他们的故事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部白话小说叫《梼杌闲评》,又叫《明珠缘》。该书将客魏描述为前世有缘的一对欢喜冤家:
淮河有上古水怪为害,洪水滔天,良田覆没。万历皇帝命人去治水,治水官员得到蛇精化作老渔翁相助,寻到了汉唐故堤,才平息了水患。不料堤成之日,水利官员错烧了蛇穴,害得蛇精枉死离宫。于是引出这段投胎转世、报复人间。蛇精投胎一男一女,男胎即后来的权宦魏忠贤,女胎就是客印月。他们的身世都非常曲折。魏忠贤的母亲侯一娘是流落江湖的卖艺人,受尽达官贵人的玩弄,饱尝了人世间的酸辛。魏忠贤本人幼时曾随其母“带着鬼脸子去求人”,壮年又沿街乞讨,受尽磨难。他亲眼看到,种种贪赃枉法的现实,最后凭借个人奋斗咸鱼翻身。 他与客印月的情缘,既是前生之缘,也是穷帮穷的结果。 客印月小时曾受忠贤母子还珠之恩,长大后为小她十几岁的天启皇帝迷恋。一男一女既有前缘前恨,今生今世也各自有苦衷,最终害得天下大乱,前怨尽还。
《梼杌闲评》虽然有些因果报应的迷信写法,但作者用人性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试图去理解他们, 将魏忠贤与客印月的作恶与黑暗社会诸相紧密结合,形象深刻表明:阉祸并非个别的偶然事件,它与社会种种弊病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梼杌闲评》最后描述,客氏被打死之后,全身溃烂,无人敢前来收尸,最后是她手下有个叫秋鸿的丫鬟冒死为客氏收殓,以报昔日之恩。作者以此诠释,没有天生的坏人,坏人也有恩于他人。读来令人唏嘘。
不管小说怎么演义,至此,阉党三元凶均带着对酷刑的恐惧,一一死去。
但崇祯依然不解气,第二年元月,下令对这三位罪魁祸首进一步加重处罚:魏忠贤尸体被寸磔,即等同凌迟,将死尸千刀万剐了;斩崔呈秀的尸体示众于老家蓟州;斩客氏之尸,并把客氏尸体焚烧火化。古代火化尸体不同现在,挫骨扬灰,不是普遍待遇而是一种严酷惩罚。
受到严厉惩罚的,还有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客氏儿子侯国兴。想当年,他们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现在,恶果也是均沾,二人遭处斩弃市。这几人的家族,不分老幼,满门抄斩。
这里,还要提下魏忠贤的几个重要爪牙结局。
先说催命判官许显纯的下场。
史书记载,崇祯没有给他自杀机会,他是先被“论死”,也就是说,先判死刑打入死牢,而后处斩抄家。活阎王这回自己见真阎王去了。
徐大化的结局也是罪有应得。打败东林党后,他贪得无厌,居功自傲,连尚书这个高位都不满足,有意与魏忠贤平起平坐,结果弄得魏忠贤都烦他,借故挪用公款勒命停职。阉党倒台后,他被崇祯下令发配死于边关。
还有那个辽案的始作俑者王化贞,魏忠贤倒台,他也失去了保护伞,终于难逃一死,崇祯五年被执行死刑,这个变节求生的家伙,也只比熊廷弼多活了七年。
只有狡猾的冯诠逃过一劫。打败东林后,他获得魏忠贤高额回报,升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还当上了《三朝要典》总裁官。已是魏忠贤党羽中的头面人物。后来更升一步,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但是因为表现太突出了,遭到同伙崔呈秀羡慕嫉妒恨,阉党倒台前被崔呈秀整倒,丢官罢职。而这竟然成了他的政治资本。阉党倒台后,他以受到阉党迫害为名,向崇祯皇帝邀功请赏,差点被重新重用,幸亏有人揭了老底,才没有得逞。但后来,历史巨变,他又时来运转了。
还有两个大太监王体乾、涂文辅的结局,不算太惨。王体乾被革职抄家。而涂文辅很精明,崇祯即位后,他见势不妙,没等魏忠贤倒台,就迅速改换门庭,投到崇祯亲信太监徐应元名下。定阉党案时从轻发落,被判充军,贬至凤阳,逃掉一死。
清除阉党后,崇祯对内阁、六部、锦衣卫等重要部门进行大换血。同时,崇祯帝还做了这么一件事:
弃用太监。
下令召回边镇中官,使太监不再拥有兵权。宦官非奉命不得出宫门,让太监失去交接外廷的机会。
即位之初的崇祯帝,对宦官深具戒心,所以才有如此禁令。
魏忠贤倒台之日,群情振奋,刑部员外郎史躬盛上书总结魏忠贤的罪状:
举天下之廉耻澌灭尽;
举天下之元气剥削尽;
举天下之官方紊乱尽;
举天下之生灵鱼肉尽;
举天下之物力消耗尽。
一言以敝之,国家从风气到民生、吏治、经济,全被魏忠贤搞坏了。魏忠贤祸国殃民,罪大恶极。那么,魏忠贤是不是把国家全部搞乱了?
这些具体问题值得推敲,但有一点确定无疑,那就是史躬盛上书的第一点:魏忠贤确实搞乱了社会风气。在使晚明成为一个道德沦丧的国家上,魏忠贤“功不可没”。
有人以为,太监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政治层面的。其实,这种影响还直接蔓延到整个华夏民族性格。封建中国,臣民普遍具有“内倾性、自虐性”的病态人格,主体性与独立精神空缺,这与千百年来以性压抑为根基的太监政治紧紧相连。
史料证实,魏忠贤独裁时期,可谓中国社会最无耻的时代之一,臣民的压抑阴暗性格空前加剧。官员唯利是图,上下级人身依附登峰造极,礼义廉耻全部多余。
其中,大臣向太监“拜干爹”之风最为荒唐搞笑——
昆党党魁顾秉谦,凭实力斗不过东林党,于是就主动放下身段,加入阉党,投入魏忠贤怀抱,迅速飞黄腾达。这位大明天启年间,官至首辅的年近80岁老翁,想报恩,在50来岁的魏忠贤面前想认干爹,但是年龄相差悬殊,怕人家难为情,于是采取曲线政策,拉着自己儿子,来到魏忠贤面前,快叫爷爷。 顾秉谦儿子很听话,扑通跪倒在魏忠贤面前,磕头如捣蒜,爷爷叫连声。魏忠贤过意不去:起来吧,孙子,搀着你爹我儿子一起回家吧。 顾秉谦间接拜干爹心愿达到。
这是官员丑态。而民间,进入互害模式,相互监视,告密之风日盛。
《明史·魏忠贤传》记载:
“有四人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磔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者魄丧不敢动。”
四个人一起在小间喝酒,其中一个人喝多了,大骂魏忠贤不是东西。另外三个人不敢吱声。结果凶恶特务突然出现,将四人押送到魏忠贤面前,魏忠贤令人将骂者千刀万剐,其余没骂的三个赏赐黄金。那三人吓得一动不动,哪敢领什么赏金啊。
明史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有徐生者,偶过渡,逢一京师人同舟。生问曰:‘魏监茶毒朝绅,公复何似?’其人怒曰:‘魏尚公举朝奉为天生圣人,汝一小书生,敢妄低毁,何胆大如斗也!’”
某地方书生,与一个来自京城的人同船旅行。两人闲聊,谈到政治。书生问京城人:听说魏忠贤祸乱朝纲,欺压知识分子,你怎么看?结果惹得对方勃然大怒,说你一个小小书生,胆子也忒大了,魏公满朝文武都视为天生圣人,你怎么敢诋毁一个圣人?走,去官府说个明白!
这里,要将对魏忠贤不满的人扭送官府者,并不是魏忠贤的人,可见民众告密大多是出于恐惧。
魏忠贤当政,还给人们精神世界造成了两个恶果。
一是“读书无用论”兴起。东林书院掀起的“读书风”被魏忠贤时代的“自宫潮”取代。很多寒门子弟找到了“新励志榜样”——像魏上公那样,不用刻苦读书,只消自阉进宫,便可一劳永逸,作威作福。
二是信仰破产。以儒教立国的大明王朝,在立国之初,严禁太监干政,但天启年太监却成了中国最上层政治力量。他们是一群没有政治理念的庸俗势利集团,崇尚的是“权”和“利”,这与儒家正统价值观“仁义礼智信”背道而驰,彼时孔庙都成了魏忠贤生词陪衬,谁还信什么圣人之经了,大明国家信仰可谓全面破产。
所以说,崇祯皇帝对魏忠贤下手,铲除魏忠贤,在当时来看,绝对是大快人心的。无论哪方面讲,魏忠贤都绝对算不上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