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200年都没降服蒙古,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

看明清两代的历史,发现他们都与蒙古人有着很多冲突。但奇怪的是,明朝对于蒙古的经营似乎一直非常不成功。从立国的强盛时期,到后来的逐步衰落,200多年都没有降服北方的蒙古人。清朝建立后,在国力上似乎并不比明朝优越多少。结果,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搞定了蒙古人。这种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明朝与清朝在面对蒙古时都发生过数次变化。这些变化因素本身,是由于元朝建立和崩溃,给蒙古地区带来的巨变所造成的。也因为明清两代各自的政策结合,造成了最后的结果。

一切可以从元朝或者说整个蒙古帝国建立时开始。

蒙古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由于人口多了,超过了当时地区内自然环境的供养水平,就会引发迁徙与战争。成吉思汗开始的三代人大扩张,却在这个层面做的过度了。结果,就让蒙古原本的草原地区出现了空心化状态。

蒙古人的四处征伐让大量人口和资源离开了本土

起初,蒙古帝国还会注意在原来的首都哈尔和林保留足够多的人口、手工业设施和精锐部队。

但在忽必烈与海都的战争后,前者一股脑的将地盘核心搬迁到了南面的金莲川与汗八里城,后者则基本被消灭或重创。加之四大汗国的分家倾向严重,这就让蒙古高原出现了因盛世带来的凋敝。

明朝建立后,占领了大都汗八里。至于北面的金莲川,则已经在之前的战争被基本摧毁。

虽然明初对于蒙古高原本身的控制是没有兴趣的,但他们一直宣布自己是元朝的天然继承人,所以必须想办法端掉逃往北方的北元势力。

蒙古这边的情况就越来越糟。由于战争关系,大量从中原来的蒙古人口逃到了已经凋敝的龙兴之地。这就一下子让蒙古当地的人口承载能力,超出了负荷。

大量被套的元朝后裔,开始以原先所属的部门为单位,组成了一个个小部落。彼此之间因为有限的资源而经常战争。至于一些靠近明朝边境的部落,则索性投靠明朝,成为北方藩属力量。

正在追杀蒙古人的明朝骑兵

结果,这些分奔离析的蒙古小团体,反过来成为明朝人定期宰杀的对象。

先有篡位者朱棣,为了彰显自己天子守国门的气概,在蒙古地区搞了数次大规模武装游行。接着是在军户制度下,没有出路的边将。他们为了定期给自己捞功,主动袭击边境牧民。这样的结果就是逼迫一个个原本不太感冒的小部落,开始寻找强势的中心依附。到了明朝中期,瓦剌崛起,顺应了这种潮流。土木堡之战中的蒙古军队,就是因此聚集起来的。

瓦剌衰落后,这层因素依然在发挥作用。

蒙古人很容易的又找到了一个新的强权–鞑靼。在此之前,明朝依然对蒙古地区是没有兴趣的。甚至因为土木堡的灾难,他们选择更加保守的闭关防御措施。而边境将领,也不会错过任何一个越境夺取蒙古人头来领赏的机会。

壮大起来的蒙古势力很快成为了明朝的最大边患

发展到嘉靖年间,鞑靼大军南下,明朝自己发现京城已经兵力空虚到了极点。这场新危机,最终以明朝同意开市贸易而告一段落。

随着满洲在东北崛起,一些东部的蒙古部落成为了明朝人笼络的统战对象。

在军费吃紧的情况下,明朝每年在实际上给予蒙古人类似岁币的贡赋,要求他们定期去偷袭后金的地盘。后金则通过战争与联合,逐步控制了东部蒙古。从此,满洲军队就有了一个绕开山海关南下的战略新空间。

只能在城关中防御蒙古骑兵的明军

到问鼎中原为止,清朝实际上将八旗制度也推广到了蒙古地区。

尤其是在平定了察哈尔王的叛乱后,蒙古部落以加入八旗的方式,依附清廷。这种变相削弱草原东部地区的做法,间接配合了西蒙古地区的准噶尔人崛起。自此,清朝才需要再次好好面对蒙古地区的威胁。

简单来说,这个过程就是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人时间,基本涵盖了整个康乾盛世。

康熙时期是以战略防御为主。既要保护那些战斗力很差的蒙古同盟,也要拱卫北京的西北安全形势。在布兰布通战役和昭莫多战役后,算是遏制了准噶尔势力的东进势头。

清朝很好的利用了汉地18省与半个蒙古的资源

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尝试进行战略进攻。

但因为准噶尔人已经获得了大量源自土耳其和欧洲的军事技术,武器落后的清军在和通泊战役中遭到惨败。雍正只能放弃直接鲸吞的想法,一点点的依靠筑城来蚕食前进。

清朝人笔下同蒙古人的战争

最后还是乾隆,拿出了前两代人积累的资源,并为清军更新了手里的武器。加上准噶尔人外交水平糟糕,同时和清朝、俄罗斯、哈萨克、西域的穆斯林定居者敌对。清朝终于搞定准噶尔人,算是基本解决了蒙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