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曾发现2封信,深刻揭露明朝灭亡原因,许多人表示无法接受
文:读史阅世
明朝的历史传奇自朱元璋始,“开局一个碗,江山全靠打”想来并不算夸张。
而明朝的各种奇葩皇帝,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在延续276年(1368—1644)以后,大明王朝同样被历史的车轮碾过。
直到多年以后在葡萄牙发现了2封信,深刻揭露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人看过后表示无法接受。
葡萄牙图书馆里的两封信
第一封信写于约1617年,是明末重臣、天主教徒徐光启写给天主教主教贝拉尔米诺的。
第二封为徐光启写给耶稣会中国与日本巡按使班安德神父的信,崇祯三年(1630年)农历四月廿四日写于北京【1】。
这两封信全部出于徐光启之手,原版失散后只剩下葡文译版。
而要说清楚这两封信为何深刻揭露明朝灭亡的原因,那就必须要从徐光启说起。
徐光启1603年(时年41岁)成为天主教徒,在这之后,接触西方文化的他把大量的西方科学文化引入中国【2】。
数学,天文,军事等等,由他翻译的《几何原本》前6卷,直到清末还在作为教材使用。
而在成信的前一年(1616年),发生了一场天主教难。
万历年间有官员(礼部侍郎署南京礼部尚书沈榷)参奏在华天主教对皇帝和中国的文化都很不尊重,甚至天主教的传教士与白莲教有染,图谋不轨【3】。
徐光启得知后,第一时间上书辩称:“然臣累年以来,因与讲究考求,知此诸臣最真最确,不知踪迹心事一无可疑,实皆圣贤之徒也【4】。”
但白莲教是什么概念,元末闹起义的有一大半都是白莲教徒,甚至明朝这个朝代的由来都与白莲教有关。
白莲教到了明朝更是四处造反,甚至还建号称帝。
这种官方明令禁止的,有颠覆政权可能的行为,万历皇帝宁可错杀,绝不放过,对天主教进行了一次清洗。
结果谢务禄等外国传教士在南京被逮捕,后被押解澳门。
十二月庞迪我、熊三拔等人从北京被押解澳门,教堂被拆毁,教会的墓地遭到破坏。
这是天主教在华传播的第一次教难,极大地影响了天主教的传播,于是第二年才有了徐光启给主教贝拉尔米诺写信汇报情况。
除了介绍了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情况,坚信天主教定能在中国开会结果,还充满了对天主教的美好期待:
“上帝也会更加保佑我们,赐福于我们,把受难和遭受迫害的人置于他神圣的羽翼的庇护之下【5】”。
到这里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徐光启作为明末入阁封相的重臣,却身为天主教徒,是否有通敌卖国之嫌?
假如天主教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他该如何抉择?
这里卖个关子,引用明末清初的学术大家、东林党领袖之一钱谦益的观点。
钱谦益曾认为明朝亡国之三大主因:楚人之诗、三峰之禅和西人之教【6】。
第二封信
在说这第二封信之前,先要说一下明末大致的情况,才能理解其中蕴含的信息量。
时间线推到公元1621年,当时明朝受后金(还未建立清朝)困扰甚久,辽东防线始终压力不减。
在见识了“蛮夷的奇淫巧技”以后,朝中有了大面积使用“西铳”的建议——《为制胜务须西铳乞敕速取疏》【7】。
而葡萄牙人为了便于传教,对于出售大炮也是热情十足,还配备了4名炮师。
26门“红衣大炮”在2年后的1623年抵达京城,随后又有11门抵达了辽东前线重镇——宁远【8】。
红衣大炮为明朝续命
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骑兵再次袭扰宁远,意图染指山海关,袁崇焕依靠城防和大炮,重挫努尔哈赤,明末难得的来了次“宁远大捷”。
这次袭扰之后,努尔哈赤旧伤复发,当年八月病卒【9】。
袁崇焕是明末难得的名将,但葡萄牙的红衣大炮同样功不可没,以至于后来皇太极费尽心思也要仿制。
对了,红衣大炮原名“红夷大炮”,指的是红头发的葡萄牙人带来的大炮,只是因为覆盖红布,所以又得名“红衣大炮”。
随后的1627年,宁锦大战中,明朝再次依靠“红衣大炮”续命,牢牢守住了山海关。
1628年,崇祯继位,励精图治的他开始大胆革新,于是再次下诏书购炮。
主要内容为“因澳门是大皇帝的领地,故在此情急之下应该效力,以谢皇恩。”
1628年是崇祯元年,虽然当时皇太极在关外第一次集合了满蒙联军,但还没有兵临城下,何谈情急之下呢?一个字,穷。
明末面临的是固化的利益集团,贪腐的官员,不断折腾农民起义,天灾不断,关外后金的侵扰。
赈灾要花钱,用兵要花钱,但明末最缺的就是钱。
于是乎蓟镇兵变,宁远兵变(就是宁远大捷的那个宁远)前后爆发【10】。
内忧外困之下,只好求助于葡萄牙人的“红衣大炮”,以图用武器之尖利,破国内之困局。
红衣大炮出走
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葡萄牙的大炮能够帮助明朝抵抗外敌,自然应该发扬光大。
明朝也是这么做的,徐光启主导的军事改革大胆起用葡萄牙人和武器,在很短的时间内,明朝的军事实力大增。
而后一件黑天鹅事件扰乱了历史进程,至今仍众说纷纭——袁崇焕杀毛文龙。
毛文龙在皮岛驻扎,对后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牵制作用,但同时毛文龙仗着山高皇帝远也开始肆无忌惮。
袁崇焕正受崇祯重用,“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再得了尚方宝剑,岂能容许手下胡作非为?
几次接触结果并不理想,最后未经请示伏兵计斩毛文龙。
至于擅斩毛文龙是对是错不过多探讨,只是这件事发生以后,有两个后果。
其一皮岛的守军心态发生变化,原因也很简单,明朝财政本不宽裕,兵饷粮饷时有欠发。
毛文龙虽然在皮岛嚣张跋扈,但至少能保证手下士兵吃饱穿暖有钱赚。
换了新领导,上面不按时发线,又不能像以前那样搞“副业”,换个工作不是太正常了?
其二袁崇焕先斩后奏,给自己的未来增加了一份不确定。
尚方宝剑说是有这个特权,但你要当真那就太幼稚了。
袁崇焕为官多年,想来这点政治头脑是有的,杀毛文龙肯定有其必杀的缘由。但这份不确定却给他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同年皇太极绕道蒙古,直驱京畿。
战场千变万化,战场之外的朝堂也是硝烟弥漫,传言袁崇焕投敌,与皇太极私通书信。
于是乎,黑天鹅再次抖动了一下翅膀。
袁崇焕首先未经请示回京就有错在先,率部在与皇太极部战斗时,又以防守为主,不主动出击,更增添了一份不确定。
先斩后奏虽不算投敌,但至少是藐视皇权,打退皇太极以后,袁崇焕也被下狱。
在朝廷九个月的政治斗争以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毛文龙,袁崇焕等边关将领先后被杀,间接导致了后来的吴桥兵变,300余门红衣大炮及葡萄牙人炮团全部归于皇太极。
至此,明朝在军事装备上的优势损失殆尽,局势急转直下。
再请红衣大炮续命
崇祯勤政,也足够励精图治,所以葡萄牙军团一直未有放弃。
在徐光启的提议下,崇祯再次请红衣大炮为明朝续命。
这第二封信,也同样出自徐光启之手。
“我们对天主充满信心, 知道随着他们的到来, 战争很快便会结束。此事成功后将会给澳门以及天主教在华传播带来积极影响。”
在澳的天主教会接受了徐光启的提议,连人带炮再次北上。
但这时,朝中又有人反对了:
“ 堂堂天朝,精通火器、能习先臣戚继光之传者,亦自有人,何事外招远夷,贻忧内地,使之窥我虚实。熟我情形,更笑我天朝之无人也?”
崇祯皇帝再次犹豫了,国内本就造反不断,天主教当年就和白莲教有勾连,如果葡萄牙人带着炮进京…难以想象。
但不用葡萄牙人,山海关能撑得住多久?
当年杀袁崇焕也是这样的场景,杀或不杀都不是太好的选择,到底该如何抉择?
崇祯再次选择了那个更差的选项:遣散葡萄牙军团。
后来的结果我们也知道了,离开了红衣大炮,明军战斗力急剧下降。
天主教有灭亡明朝的能力吗?
崇祯皇帝临死前曾言:
“朕自登极一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朕虽德薄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丧心误我,非朕之罪。
每抚心自揣,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也。
朕死无面目见二祖、列宗于地下。
今朕去衣冠,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以报天下苍生重征滥敛之苦。
若贼中有忠义豪杰之士,代朕将文官尽戮,武将全诛,甚勿伤朕百姓一人也。”
崇祯自己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德薄匪躬,上干天咎— 天灾太多,运气不好。
然皆诸臣丧心误我,非朕之罪 — 这届大臣不行,不是我的错。
每抚心自揣,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也 — 我没错,大臣活该亡国。
我们不扣帽子不添油加醋,先问一个小问题,崇祯就真觉得自己没错吗?
一个人在临死之前反复强调,自己没错,只是自己运气不好。
再说回本文这两封信,第一封信留下了一个小问题:
朝廷重臣是天主教徒,天主教是否和白莲教一样,有让明朝走向灭亡的能力?
站在今天去回望历史,当然能够看到天主教没这个能力,徐光启也的确是国之栋梁。
钱谦益不说自己东林党的党争,不说官员的贪腐无能,反而归咎于它处。
这也深刻揭示了明朝灭亡的第一个原因:亡国之臣然也。
为什么红衣大炮只能从葡萄牙引进?
也不说什么四大发明了,中国早就造出枪炮等等。
只说一点,在见识了大炮的威力之后,皇太极1627年开始着手仿制红衣大炮,1632年第一门红衣大炮仿制成功。
明朝的工业基础比游牧的后金还弱吗?
或者说明末的大臣都是无能之辈,看不到西方的船坚炮利?
都不是。
部分大臣鼠目寸光也就算了,毕竟投河自尽还可以找借口说水太冷。
但一样有徐光启,李之澡,孙元化这样的有识之士,能看清历史的发展方向。
现在总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对于当年的崇祯又何尝不是呢?
杀不杀袁崇焕?
先攘外还是先安内?
要不要葡萄牙人的帮助?
面对这种没有明确答案的题,崇祯一道也没答对。
参考资料:
【1】在里斯本“发现”徐光启 – 董少新 – 新民晚报 2007年11月9日
【2】关于徐光启对天主教的理解 – 安部力 – 《档案与史学》 2003年第2期27
【3】周志斌 ,《晚明“南京教案”探因》,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学海》, 2004年02期
【4】徐光启集(下).明徐光启.中华书局.1963
【5】徐光启接受天主教动态过程考 – 钟德志
【6】《清史列传》卷78、79两卷
【7】李之藻研究 – 方豪
【8】《明史》
【9】《清史稿》
【10】《明神宗实录》
【11】《清太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