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鸦片战争期间,清军跟英军不打白刃战
来源: 朝文社
作者|张嵚
真实的原因,比清军与英军装备环节的落后还要残酷:白刃战,咱更打不过人家!
其实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清军高层的不少政要们,都对大清“弓马骑射为本”的白刃战能力信心满满。典型拥有“放眼看世界”智慧的林则徐,战前就在奏折《英人非不可制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里甩了狠话:“夷兵(英国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也就是说,英国人别看枪炮厉害,其实腿脚屈伸都成问题,敢打白刃战就打死他!
但林则徐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到了前后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烈战场上,这信心满满的战前判断,就连续被打脸啪啪。那支林则徐满以为“屈伸皆所不便”的草包英军,却是一支历经训练实战磨炼,白刃战实力炉火纯青的可怕对手!
比起装备战术等巨大差距来,英军首先一条遥遥领先清军的优势,就是军事训练强度。享受近代后勤保障条件的英军,不但薪金与伙食营养远远领先清军,更可以做到每周四次训练,精锐的英军部队甚至可以做到每周六次训练。同时代的清军呢?即使是中国古代训练强度空前的明代戚家军精锐,也不过是隔一天一训练。鸦片战争前的清军主力,更基本是练一天歇两天。单是比拼力量体能,就比英军差了档次。
而在白刃战的战术素养环节,英军更是领先一筹的高水准。特别是手持当时先进滑膛枪的英国步兵,更有成熟的空心方阵拼刺刀战术。每次碰上刺刀见红的血战,通常都是先发起凶悍的火力打击,然后步兵以娴熟的队形挺起刺刀血拼。甚至还有侧翼斜形包抄战术,可以绕到敌人阵地的侧翼发起突击。在第一次鸦片战争里,英军这种战术,对上缺少侧翼防护的清军炮台,更是屡试不爽。
最典型的,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里的厦门大战。当时的闵浙总督颜伯焘,也是满以为英国人白刃战很弱,特意用花岗岩修了坚固城防,足能扛住英军的战舰重炮。谁知英军杀来后,先是瞧着这强大防御连连惊叹,惊完后就是一个侧翼包抄,从侧面亮起刺刀爬上城头,吓得严阵以待的清军分分钟跑光,不到三个小时就拿下号称“铁壁”的厦门。
以这情景说,哪里是清军“不跟英军打白刃战”?那是根本不敢打白刃战!
难道清军真的无能到这地步?这就是鸦片战争前,包括林则徐在内的能臣们,都严重无视的另一个无情事实:以白刃战能力说,清军简直退化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早在之前的“康乾盛世”年间,号称“弓马骑射”的清军部队,火枪的装备比例就高达一半以上,战术却变得简单粗暴,经常就是遇到敌人后,摆开阵势一顿枪炮齐轰后完事。刺刀见红的搏杀?别说战场上敢不敢打,平时就基本不练。就是成天练一些类似“伏虎开山阵”之类的火枪战术,噼啪开一顿枪后糊弄事。
乾隆时代尚且如此,到了鸦片战争开打时,清军的白刃战能力,更是加速堕落。绝大多数的参战部队,都是窝在炮台上开枪放炮,英军只要侧翼包抄杀上来,常见就是跑得比兔子快。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基本没和英军打过一场可歌可泣的白刃战。唯一一场还算像样的白刃战厮杀,却还是广东民团发起的的三元里抗英。以英军军官的说法,论战斗精神,清军的官兵,大都还不如这些勇敢中国老百姓!
而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场上,清军倒是终于鼓起勇气,跟英法联军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白刃战——八里桥大战。名将僧格林沁集结了大清最精锐的骑兵军团,向着英法联军的阵地发起决死冲击。但在英法随军人员的笔下,清军骑兵的白刃战能力却十分低下,甚至还有一名英国军官连续格杀七八名清军士兵的事情。以英国人的话说:“他们(清军骑兵)很难抓,但抓住就没什么危害了。”
当然,对这类历史景象,很多“专家”也持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英军火力太生猛,白刃战前已经给清军巨大杀伤,导致清军提前丧失白刃战能力。也有人干脆认定,这就是英法侵略者们赤裸裸的丑化。不过,当清军遇上比自己武器装备还落后,且理论上军事训练比自己还差的捻军太平军队伍时,到底是不是丑化,那就更清楚了。
就以太平天国爆发初期,受命去广西镇压太平军的清朝名将乌兰泰的原话“驻防八旗已多不习刀矛”。这还是清朝训练强度最好的驻防八旗,刀矛等肉搏战武器都生疏了。
待到真打起来,那何止是“不习刀矛”?比如太平天国早期的永安战役,被围的水泄不通的太平军突围时,七名太平军战士抄家伙一个猛冲,就把几百人驻守的清军炮台一气拿下。后来的太平军北伐时,僧格林沁麾下的精锐骑兵,就是后来与英法血拼的部队,被太平军挺着长矛一个冲锋,就吓得立刻鸟兽散,好些“精锐”宁可装乞丐要饭回北京,也绝不打白刃战。
如此战斗素质,当然被英法联军瞧不起,也当然被杀得一溃千里,连圆明园都叫人家烧了。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清军“白刃战差”这个毛病,挨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还是没怎么改掉。后来的甲午战场上,日军吐槽清军的一大毛病,同样是不敢打白刃战。刺刀见红的精神,清军其实就极少有过,落后挨打的命运,当然也就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