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头骡子,那个人一一我父母的终生不忘
作者;冯勤学 摘要 1996年冬季的一天,父亲已处于弥留之际。他在半醒半昏迷之间,谵语不断,内容都是赶马车拉货 […]...
作家池莉忆知青岁月:十八岁才发现肥肉真好吃
作者:朱赢椿,池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饥饿感觉却永远同样:饿是疼! 我们这一代人,最刻骨的记忆,大约就是饥 […]...
康生、邓拓和关于新闻的那些陈年旧事
文/大鱼说小事 我们历来有一个习惯,就是用一元化的思维来看一个人,很脸谱化。这有点像过去小孩子看电影时,胖翻译 […]...
那个年代的穿衣囧事
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短缺经济时代,居民穿戴用度的纺织品供应极其贫乏,棉花制品是最主要的来源,供小于求的局面一 […]...
油画《我的前夫》背后的辛酸故事哭倒无数知青
《我的前夫》,布面油画,作者王国斌,创作于2007年,190X170厘米,原名《青春之歌》。这幅作品表现了二十 […]...
穿草鞋的地主
村里的最后一名地主曹玉林死了。 至此,这个村除了还有几个地主儿孙,作为曾经是“分子”的地主当事人,就全部死尽了 […]...
这是一段被遗忘的上海独立史
405谋杀案的所谓“东海市”其实就是上海市,而其含糊隐晦想说的,是那一段几乎已经被人所遗忘的“四人帮”的上海独 […]...
想起一件趣事:老贫农诉苦真相叫人喷饭
人随着的年龄的增长,越老,对眼前的事情记忆越模糊,而对越遥远的事情记忆却越清晰。儿时的许多事情历历在目,像一幕 […]...
1974年的美国留学生:纽约空降红小兵
1974年,北京外语附校的4个孩子被选派到美国留学,12岁的洪晃也在其中,这些根正苗红的美国留学生,是怎 […]...
当年京城“四大不要脸”
现如今,形形色色的榜单如过江之鲫,应接不暇。须知,早在六七十年代,京城文人圈里也流行过一个“四大不要脸”的榜单 […]...
“大跃进”时期“新民歌运动”兴衰历程
迅速展开 毛泽东一直对民歌怀有长久而深厚的感情,他很早就重视民歌的作用,重视把民歌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1925 […]...
5万江南饥荒弃儿被送北方收养;56年后仍在绝望寻亲
漫长的青春期里,王金虎曾长久对着镜子,凝视那两道疤痕,不停问自己,我是谁? 他是弃儿。那疤痕,是父母送走他时留 […]...
记忆中生产队时期开始起步的农业机械化
来源: 朱唇点点醉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有些地方提出了两个特别响亮的口号,一是“苦干加油干三年建成大寨县”,二 […]...
一个“镇反”人员的别样人生
对于杭州人姚承霖来说,1951年多少有些意外。此前,他是上海龙华机场担任外事交往的负责人,隶属上海市公安局外交 […]...
听母亲讲解放的故事
关于解放,对于解放后出生的我原无深切体验。所有故事都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但每每想起,却觉得温馨无比。那些人那些 […]...